rye, spike, grains, food, field, arable land, harvest, grain,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nature, lighting mood, sunset, harvest, harvest, harvest, harvest, harvest, grain, grai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本土聖經

Love

together

台灣本土語言聖經翻譯

因為神的帶領,讓擁有多個土本語言的台灣族群,都有屬於自己母語的聖經。

farmer, agriculture, fields, work, taiwan, farmer, farmer, farmer, farmer, farmer

本土聖經事工介紹

台語羅馬字聖經(Amoy Romanized Bible)

(1)廈門音羅馬字聖經(Amoy Romanized Bible)

廈門音羅馬字譯本,新約於1873年,舊約於1884年出版。隨後由英國宣教士巴克禮牧師(Rev. Dr. Thomas Barclay)加以修譯,1916年出版新約。巴牧師在73歲時又開始修譯舊約,終於在1930年完成,而於1933年出版新舊約,簡稱為「白話字聖經」;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和一些台語教會沿用至今。這本聖經是巴牧師一生奉獻給台灣最寶貴、最恆久的禮物。1996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由林恩魁長老將巴克禮修譯本轉成漢字的《聖經台語漢字本》。

(2)現代台語譯本

廈門音羅馬字譯本是台語聖經的先驅。另有天主教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公會合作翻譯的《高陳台灣白話[新約]聖經譯本》,於1973年出版;簡稱為「紅皮聖經」,亦以羅馬字書印。這譯本花了七年多(1965~1972年)翻譯而成。然而,一出版就與泰雅爾語聖經、台語白話字聖經一同被推行「國語」的國民政府沒收。

聯合聖經公會資深翻譯顧問駱維仁博士旋即推動另一本全新的現代台語譯本,由張德香、鄭連坤、廖上信、翁修恭等四位牧師分頭翻譯四福音書。可惜因用語、文詞、筆調各異,難以整合,而未繼續進行。後來,駱維仁博士、翁修恭牧師重新翻譯。他們的譯文成為《新約聖經—現代台語羅馬字版》的底稿。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91年成立「聖經新譯委員會」,由王成章牧師擔任主任委員,但未進行實際翻譯。再於1997年成立「聖經現代台語譯本翻譯審議委員會」(後來改為「小組」),重新詮衡委員會成員,與聖經公會合作。委員會由張宗隆牧師擔任主委,定期開會審議新約文稿,於2008年二月(註冊年份為2007年)出版羅馬字版的《新約聖經—現代台語譯本》。2006年底繼續翻譯詩篇箴言,並建立漢羅對照詞庫,而於2013年出版《新約聖經附詩篇箴言—現代台語譯本漢羅版》。

現代台語譯本舊約的翻譯事工其實於1998年即已展開,由翁修恭、陳慶文、張思聰、梁望惠分別翻譯俄巴底亞書、約拿書、阿摩司書、路得記等書卷,聖經公會召開數次審閱會議。後來由於主要同工專注於新約的修譯和審議而暫停。2006年底新約定稿之後,「現代台語譯本翻譯審議小組」再接再厲,共同翻譯並審議舊約。小組對譯文做多次審議和檢讀,並修訂新約譯文。新舊約全書於2021年11月出版。

「聖經—現代台語譯本漢羅版」係採用奈達博士「意義相符、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小組成員對照原文,參考中、英、日、德、台等語言的聖經,重新翻譯整本新舊約,但並不隨附其他任一譯本。  在翻譯過程中,先後由駱維仁、梁望惠、黃錫木等三位博士擔任翻譯顧問。這當中得到簡正義弟兄擔任電腦顧問,梁重光牧師和聖經公會的張明珠姊妹先後協助打字和電腦的輸入;又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先後任總會教育幹事邱瓊苑、連嫣嫣、李位鼎三位牧師,和幹事助理李鳳珠、王靜觀姊妹的支援。這二十多年來,參與翻譯、審議的同工很多。2021年的成員為張宗隆(召)、吳明雄、康進順、楊啟壽、梁重光、陳南州、張德麟、羅順定、梁淑慧等九名。


客語聖經(Hakka Bible)

1984年:由聖經公會成立客語翻譯委員會著手翻譯新約,翻譯者除一位加拿大宣教師麥煜道牧師之外,其餘皆為客家傳道人和長執。
1993年:完成「客語聖經-新約附詩篇」(漢羅對照),
1995年:完成箴言,
2012年:完成新舊約聖經(漢羅對照)。


阿美語聖經 (FANGCALAY CUDAD)

1957年聖經公會即以注音符號翻譯出版新約的「雅各書」,1963年開始使用羅馬拼音進行翻譯,1989年由協同會方敏英教士全力協助出版「短聖經」。新舊約全書最後在1997年由阿美族傳道人與聖經公會合作完成出版,在2019年完成新約+部分舊約的修訂版。這是原住民語系第一本全譯本聖經。

阿美語聖經翻譯史之源當可追溯自孫雅各牧師(Dr. James Dickson)和駱先春牧師開始(Rev. Loh Sian- Chhun),以至於才有一九五三年七月廿九日由聖經公會在台北舉行的原住民聖經翻譯事宜的會議,當時出席的柯饒富牧師(Rev. Ralph Covel)、懷約翰牧師(Rev. John Whitehorn)、葉德華牧師(Rev. Edvard Torjesen)、胡文池牧師 (Rev. O. Bun-Ti)、駱先春牧師、賴炳烔牧師。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東地區阿美族部落從事宣教已有七年的駱先春牧師已嘗試阿美語聖經翻譯,後來先著手阿美語聖詩的編譯工作,而阿美語聖經翻譯的工作由基督教協同會的宣教士葉德華牧師負責。

葉德華牧師於一九五五年來到台東縣成功鎮的新港定居,曾先後向顏明福牧師(Towana)和林茂德牧師(Tamih)學習阿美語二年,並且能說一口流利的阿美語。一九五七年,他與顏明福牧師以一年的時間用注音符號合力翻譯新約「雅各書」單行本,翌年(一九五八)又完成四福音書的「馬可福音」單行本。這兩本福音書都是由英國聖經公會出資,在台灣印刷。這不僅在阿美族教會史上是劃時代的新頁,更是阿美語言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開端。

一九六五年葉德華牧師因職務繁忙辭去翻譯工作,改由宣教士方敏英(Miss Virginia A. Fey)接任。在此之前,參與聖經翻譯的人員是葉德華牧師、宋正清牧師(AfoApak)、張天成牧師(Samuhwan)、張正義牧師(`Ofad),因著他們的努力,終於在一九六三年出版了以羅馬字拼音和中文對照的「使徒行傳、加拉太書」合訂本;一九六五年出版了四福音書的「約翰福音」單行本。

宣教士方敏英在接任翻譯聖經的棒子之前,曾向阿美族的二位姑娘(Oseng陳信蘭、Apong周月娥)學習阿美語一年,並且常常深入阿美族的部落體驗當地的生活。一九六六,年她曾赴泰國接受短期的聖經翻譯訓練,對日後的翻譯工作裨益極大。方教士接任之後,參與翻譯的人員、Afo、Samuhwan、`Ofad因故先後懇辭,其缺則由顏武德牧師(Sontok)、林茂德(Tamih)、曾枝量牧師(Mayaw Ripon)遞補。

雖有人事方面的變動,但是聖經翻譯的工作在方敏英教士的全心投入之下一直持續的進行。一九六六年出版羅馬書、一九七○年出版馬太福音、一九七九年出版詩篇,全部都是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一九六一年出版新約全書、一九七三及一九七八年曾邀請駱維仁博士訓練阿美族翻譯人員,由歐可定博士為翻譯顧問、一九八九年出版短舊約和新約也都是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

一九九一年,台灣聖經公會為了協助並完成阿美族舊約部分尚未翻譯的經卷,再一次邀請顏武德牧師和林茂德牧師全心投入翻譯工作,由林生安牧師、張以諾牧師、吳成功牧師、呂張才牧師、張天成牧師、曾文亮牧師、陳約翰牧師、顏約翰牧師、林春治牧師、呂金福牧師,洪玉妹牧師為審閱委員。並且獲得加拿大宣教士麥煜道牧師(Rev. Paul McLean)在電腦方面的鼎力協助,使翻譯和修訂的工作較諸以往進步有加,一九九七年阿美語版的新舊約聖經問世。


排灣語聖經(Kai Nua Cemas)

1959 年開始著手翻譯馬可福音,由宣教師 Rev. John Whitehorn 協助,經過漫長時間,終於在該語系傳道人童春發、許松加入工作之下,於1993 年完成新約和部份舊約之譯本。

主後1951年,排灣族教會在人數和教會數有了很大的成長。因此教會的宣教方向,漸漸由單方面的傳福音領人歸主步入信仰栽培和訓練兩方面,於是聖經、聖詩的翻譯出版成為當務之急。英籍宣教師懷約翰牧師(Rev. John Whitehorn)受差會派駐排灣教會,協助聖經、聖詩翻譯工作。

懷牧師由馬兒村民Gilgilaw協助學習排灣話。1952年開始聖經、聖詩的翻譯工作。同年葉盛編(Pari)先生到花蓮聖經學校接受五個月的訓練。返鄉後,配合懷牧師從事譯經的工作。

1952年左右:在國語日報任職的Chu Chiauo Hsiangr建議使用注音符號,並協助將注音符號中所缺乏的音如:b、d、g、ng、改由變體注音符號代表。1961年和1964年分別發行兩版使徒行傳,是英國聖經公會出資在台灣印刷以注音符號排灣語拼音。

1965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約翰福音注音符號排灣語聖經。
1967年:台灣聖經公會分別出版以弗所書和羅馬書注音符號排灣語聖經。
1969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Sermon on the Mount中文對照注音符號排灣語聖經。
1973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全新約中文對照注音符號排灣語聖經。
1984年:台灣聖經公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商議翻譯舊約、修訂新約事宜。由聖經公會聘許松傳道為翻譯者,審閱委員會有林泉茂牧師、溫信臨牧師、陳崇隆牧師、林建二牧師、曾隆盛牧師、劉朝川牧師、孔順興牧師、毛東南牧師、謝欽玉牧師、賴光雄牧師、何明道牧師、李定雄牧師、高春貴牧師等。由駱維仁博士、歐可定博士訓練翻譯、審閱人員。聖經翻譯顧問由歐可定博士擔任。
1993年: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排灣語羅馬字翻譯本。同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羅馬字短舊約、新約合訂本。
2004年:翻譯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2011年:使用聯合聖經公會Paratext軟體,為聖經翻譯之工具,全體委員參與訓練。聖經排版使用之語音符號與教育部版作連結。例如:d→dj、r→dr、l→lj、t→tj。訂每年十一月第一主日定為聖經翻譯事工奉獻主日。
2013年:配合國際標準排版模式進行排版,句首字母大寫、各種私名(地名、人名、書名)大寫。
2014年:出版排灣語路得記試讀本及排灣語箴言試讀本及有聲書。
2016年:設立聖經翻譯事工專員。
2017年:中會聘任瓜樂牧師擔任聖經翻譯事工專員。
2018年:修訂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2022年:依據修訂之華語版《使徒信經》審訂排灣語版譯文。並出版排灣語百節經文。
2023年:銓派蔣明福傳道師接任聖經翻譯委員會專員。訂2023年為聖經翻譯事工奉獻主日最後一年。


布農語聖經(Bunun Bible)

1951年聖經公會邀請胡文池牧師與布農教會牧長合作翻譯,於1983年出版新約,1987年開始翻譯舊約,2000年出版部份的舊約,2024年出版新舊約全書。

戰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專門處理山地事務的山地宣道會孫雅各牧師派胡文池牧師向台東關山地區的布農族傳福音。1947年胡牧師到達關山之後,與該地的黃名添醫師合作,用黃醫師醫館的病房做為佈道所,鼓勵就醫的布農族病人作禮拜。凡來作禮拜的人不但醫藥費可以減半,也可享受免費的白米午餐。黃醫師更以三畝田作為交換條件,邀請一位布農族的年輕人辭去警員的工作,而教導胡牧師說布農語,並帶他入山巡迴佈道及兼翻譯員的工作。

胡牧師更以關山地區的郡社語(布農語的一種方言)歸納出十七個羅馬字母作子音,a、i、u三個字母為母音,成為他教導族人的文字。這個書寫系統也成為布農聖詩及布農聖經的文字,甚至於後來研究布農語的專家、學者及政府單位也以這個書寫系統為依據。

然在政府推動族語運動之後,卓社、巒社、卡社及丹社群的族人們,發現他們無法使用這個書寫系統,因為他們的語言必須要有q的子音及o e的母音,而胡文池牧師所創設的書寫系統卻無法滿足其他社群,導致布農語的書寫系統引起多年的紛爭與異議。還好政府修正了這個錯誤,將布農語補上q的子音及o e的母音,使得布農族其他四個語系,得以透過完整的書寫系統來滿足他們氏族所要表達的語言。

1949年可以說是布農宣教的起點,當年胡文池牧師與其他同工,在玉里長老教會開辦了聖經講習訓練會,在那次的訓練會中揀選了幾位優秀的布農青年,並派往他們到各地作囑託傳道的工作。同年1月更出版了羅馬字的布農字母,教授青年們熟念字母及書寫字母,並在該年10月份出版了「挪亞洪水故事」的布農版。

1951年長老總會委託胡文池牧師翻譯布農族的單卷聖經,他邀請布農中會宣道師的張玉發牧師來協助,完成了馬太福音,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

1955年完成路加福音,由台灣聖經公會和香港聖經公會聯合出版。

1959年完成使徒行傳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

1962年又完成了提摩太前後書,由台灣聖經公會和香港聖經公會聯合(The Bible Societies in H.K.& Taiwan)出版。這三本書卷都是用中文注音符號來拼音的布農語。

1983年台灣聖經公會再版以上單卷的新約聖經,並開始用羅馬字布農語和中文做對照本。

1987年春,布農族中會(布農中會及中部布農區會)與聖經公會再度研議合譯短舊約和修訂新約。由李明仁牧師、伍錐牧師、沈德來牧師負責翻譯。張玉發牧師、黃順利牧師、周天化牧師、顏有利牧師、田榮貴牧師、余再旺牧師、司明山牧師負責審閱,而歐可定博士為當時的翻譯顧問。

1993年聖經公會先出版約拿書及彌迦書羅馬字布農語的合訂本。

2000年時正式出版布農語新約聖經及短舊約的合訂本。

2000年出版了布農語新約及短舊約聖經的合訂本之後,因仍然未完成舊約所有經卷的翻譯,當時的司明山(anu)牧師非常關心此事。 從2005年之後,他每年主動召集布農族各中會翻譯委員的代表,來商討有關未來完整的新舊約聖經翻譯事宜,並親自募資來支付委員們的差旅費,維繫約五年的時間。 終於在2009年勤和教會,所舉行的三個布農族中會牧者家庭聯誼會的會議裡形成共識,決定重新翻譯完整的新舊約聖經,並成立臨時委員會。當時大會推選召集人:司明山(Anu),書記:宋明金(Ibi);布農中會代表:張玉發(Manias)、宋明金(Ibi)、顏乾坤(Suna);南布中會代表:顏有利(Ciang)、顏明仁(Vilian)、許國昌(Aziman);中布中會代表:司明山(Anu)、伍錐(Alang)、撒伊、伊卡卡夫特(Sai.isqaqavut)等委員。

2010年3月18日總會原宣幹事sing’olang,於於排灣中會平山教會召集布農三中會代表舉行聖經翻譯說明會,會中建議三個布農族中會應正式成立布農聖經翻委員會,來統籌三個布農聖經翻譯之相關事工,會中委派布農中會總幹事林正輝牧師來負責聯絡與召集此一事工。

2010年10月布農三個中會之中委及布農聖經委員,於中布中會南山教會舉行布農聖經翻譯協調會。會中推選張玉發牧師擔任本次布農聖經出版計畫的翻譯人員。

2011年6月三個布農族中會之中委、總幹事及各中會所推派之翻譯委員,由總會原宣幹事sin’olang受邀前往總會事務所,商討布農聖經翻委員會之設立,並在會中確認布農聖經翻委員會之組織、章程、預算及權責。會中議決:1.翻譯時間為五年(2012-2018年),2.布農族三個中會每年各提撥20萬元的負擔金。3.翻譯費:2177.210元,4.翻譯員:張玉發牧師,5.主委由三個中會的副主委互推產生。

2011年10月於南布中會愛農教會進行布農聖經翻譯委員會與台灣聖經公會簽約儀式。由三個布農族中會之議長代表與台灣聖經公會代表簽約,布農聖經翻譯委員會正式掛牌運作。顧問:麥煌道牧師;主委:溫光亮牧師、副主委:宋明金牧師,副主委:撒伊.伊斯卡卡夫特牧師;翻譯員:張玉發牧師;審閱員:顏乾坤牧師、顏有利牧師、顏明仁牧師、趙文彬牧師、司明山牧師、伍錐牧師、撒伊牧師;會計:朱美芳牧師、書記:林正輝牧師。

2015年主委溫光亮牧師因退任,三個布農族中會代表推選中布中會的撒伊、伊斯卡卡夫特代理主委,繼續使聖經翻譯的工作。

2017年原本為聖經翻譯計畫的出版年,但因前三年各中會之負擔金未能順利進帳,導致三、四個月才審閱一次,因此審閱工作嚴重落後。在委員會預估不可能完成的前提之下,主動發函請求三布中會延期,並增編預算。感謝主!得到三布中會中委們善意的回應, 於2017年2月初於布農中會之中平教會舉行三布中會之協調會,會中通過延期三年,並由各中會再編列38萬元補注經費,聖經翻譯委員也再次向總會原宣申請20萬元。 第二階段(2017年之後)撒伊、伊卡卡夫特牧師正式擔任主委的工作。審閱進度也從過去的每兩個月一次改為每月兩次,並在屏東縣獅子鄉楓林村租借牧師館(免費),做固定審閱的場所。

第二階段(2017年開始)的成員為: 顧問:麥煌道牧師;主委:撒伊、伊斯卡卡夫特牧師;翻譯員:張玉發牧師;會計:王春美牧師;書記:舞曼斯牧師;審閱人員:撒伊牧師、伍錐牧師、跋歷牧師、宋銘金牧師、打琥牧師、溫宗義牧師、杜麗珠牧師、阿布斯牧師,拔尼杜?牧師、陳林菊長老、林秋明長老。 原本2020年要進入排版,但在2020年1月15日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公告武漢肺炎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因此布農聖經翻譯的工作被迫停止運作。

2020年十二月於中布中會於望鄉教會所舉行之三中聯會中,通過進行試讀的工作。並決議三個布農中會再提撥5萬元,給布農聖經翻譯委員再進行閱讀後的審閱微調工作。期望於2023年的十月之前,能順利進入排版的工作。為了遵行三個布農族三中會的議決及各教會的需求,聖經翻譯委員會暫停排版的作業,繼續作各教會閱讀審閱後的微調工作。

2021年1月25日三個布農族中會議長、總委長老、總幹事及委員代表,前往台灣聖經公會確認布農聖經出版之相關細則及事項。

2022年5月9日於布農中會事務所所舉行之三布聯席會,會中主委報告委員會已完成布農聖經排版前的一切作業,然而聖經翻譯委員必須要等到疫情解除,顧問麥煌道牧師能飛回台灣,始能定稿。

2023年5月1日解除武漢肺炎疫情的管制,布農聖經翻譯顧問麥煌道牧師,於2023年八月12日前往中布中會事務所,與布農聖經翻譯委員會主委撒伊、伊斯卡卡夫特共同確認聖經定稿及完成排版,並函知三個布農族中會之屬下教會於該年十月1日前完成訂購登記,並於2023年十月十日正式在韓國進行將近三個月的印刷作業。

2024年1月10日台灣聖經公會發函本會告知布農聖經已印刷完成,並於2024年15日運達台灣。本會連絡各中會事務所之總幹事,負責點交與聯絡相關運送的工作。並在2024年一月底以前順利將布農聖經運送至三個布農族的事務所,由三個中會依照教會所訂之數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新版布農族語聖經總共訂購6100本,台灣聖經公會300本;南布中會:1668本;布農中會:2103本;中布中會1850本;其他(委員會):179本。

2024年二月16日布農聖經翻譯委員會於南布中會事務所,舉行布農聖經獻禮感恩禮拜籌備會,邀請三布中會之議長、副議長、總委長老、委員會代表、愛農教會牧者及代議長老與會。並訂於2024年3月16日(禮拜六)早上十點,於南布中會愛農教會舉行布農聖經獻禮感恩禮,經費預算為:607,350元。此外!於該年的總會年會時,也在大會舉行布農語聖經獻禮感恩禮拜,而完成了長達12年新版布農族聖經翻譯的歷程。真的是如詩篇127篇1節所說的: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泰雅爾語聖經(Tayal Bible)

加拿大宣教師穆克理牧師(Rev. Mcgill)於1964年受聖經公會之邀,開始翻譯泰雅爾聖經,後加入該族牧長,1974出版中文與注音對照之新約,1989年再做修訂,並著手用羅馬拼音翻譯部份舊約,新約和部分舊約於2003年11月出版發行。在2022年出版新舊約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山地宣道會孫雅各牧師商請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穆克理(Rev. Claire Mcgill)來台,從事泰雅爾聖經翻譯工作。穆牧師加拿大Ontario人,在威斯敏斯特神學院就讀。一九五二年畢業,一九五三年到台灣。他先在台北學普通話,再到宜蘭大同鄉Sonun-Buta長老處學泰雅爾語;同時與陳忠輝牧師巡迴傳道,辨識各地泰雅爾語之差別。一九五六年開始作初級母語教本,以羅馬字為拼音字母。因國民黨政府推行注音符號拼音教學,只得將之改成政府推廣的注音符號系統。但因音符不足,必須將注音符號加以擴充、改造,才勉強可行。並召集教會代表學習注音符號、拼音。

一九五三年由聖經公會賴炳烔牧師召開全台聖經翻譯會(Translators Consultation Organization),此會專門研討翻譯問題,並分享個人的工作心得,直到一九六二年。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美國聖經公會翻譯總秘書爾譯原博士來台指導翻譯工作。

一九五六年,穆牧師召集泰雅爾族的陳忠輝牧師、林明福牧師、高金榮牧師、陳光松牧師分別到位在中山北路的宣教師樓,開始新約聖經的翻譯。一九六四年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注音符號泰雅爾語的馬可福音。一九七○年出版注音符號泰雅爾語的使徒行傳、哥林多前書合訂本。一九七四年出版中文與注音符號泰雅爾語對照的新約全書。

一九八九年,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與聖經公會接洽,商討先翻譯部分舊約聖經,而後將新約的注音符號泰雅爾語改成羅馬字;並將新舊約聖經翻成現代白話泰雅爾語。選定林春輝牧師為專任翻譯人員。審閱委員為林明福牧師、高金榮牧師、李福全牧師、陳光松牧師、林誠牧師等人。由歐可定博士為翻譯顧問。一九九三年翻譯了阿摩司書、約拿書、彌迦書合訂本,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已於二00三年出版短舊約和新約全書合訂本。


太魯閣語聖經 (Truku Bible)

1956年由本族傳道人和宣教師 Dr. Ralph Covell 開始著手翻譯新約,而於1960年完成。1988年又開始翻譯部份舊約,已於2005年完成新舊約。

1953年時,聖經公會賴炳烔牧師即召開聖經翻譯會,邀請柯饒富牧師(Rev. Ralph Covell)、懷約翰牧師(Rev. John Whitehorn)、葉德華牧師、胡文池牧師、駱先春牧師商討翻譯事宜。

1954年美國浸信會宣教師柯饒富牧師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山地宣教會孫雅各牧師邀請至埔里學太魯閣語。以國語注音符號編成二十多個字母專事聖經翻譯工作。一九五五年組織聖經翻譯委員會,有李守信牧師翻譯、葉保進宣道師、林廣宣教士、高添旺先生為審閱委員。柯牧師對照聖經原文翻譯。同時也翻譯聖詩。

1957年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注音符號太魯閣語的使徒行傳單行本。

1960年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以羅馬字拼音的哥林多前書。

1963年香港暨台灣聖經公會出版注音符號太魯閣語的新約聖經,四萬五千本。

1965年,台灣聖經公會聘柯饒富牧師負責領導在台所有翻譯事工。於一九六六年柯牧師離台赴美任新職。

1981年太魯閣中會與聖經公會共同翻譯舊約聖經選摘,並修訂新約聖經,翻譯人員是田信德牧師、吳文華牧師。二位牧師分別前往聖經公會學習電腦打字。審閱委員有葉保進牧師、柯饒富牧師、吳金成牧師、許通益牧師、李守仁牧師,由駱維仁博士指導,一九八四年改由歐可定博士指導。一九八五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阿摩司書,是羅馬字太魯閣語和現代中文譯本的對照本。

1988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舊約聖經選摘與新約聖經合訂本,是羅馬字太魯閣語與中文對照本。一九九五年十月太魯閣中會與聖經公會簽約,預計三年時間將一九八八年的舊約聖經選摘部分補全,由葉保進牧師、田信德牧師、金清山牧師三人翻譯。目前太魯閣語全本新舊約全書已告完成。

2005年台灣聖經公會出版發行 《太魯閣語聖經》。並於十月一日假太魯閣姬望紀念教會舉行感恩禮拜。


達悟語聖經(Seysyo No Tao)

1980年聖經公會曾為雅美蘭嶼族人出版了一部注音的新約摘譯單行本,由加拿大宣教師魏克琳女士獨立翻譯。

1987年聖經公會聘請雅美族傳道人、宣教師一齊同工,經過七年耕耘,在1994年出版的羅馬字拼音的新約全書。雅美族已正名為達悟族。

1953年秋,駱先春牧師到蘭嶼宣教。當時,蘭嶼沒有聖經,駱牧師將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審閱成日語,然後透過當地人翻成雅美語(後稱達悟語),這是蘭嶼有史以來第一次聽見神的話。

1955年,加拿大人衛克琳教士(Miss. Grace Irene Weklin)前往蘭嶼島幫助雅美人翻譯雅美族經的工作。一九六五年開始翻譯馬可福音。一九七○年,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馬可福音注音符號雅美語聖經。

1980年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馬可福音、使徒行傳、雅各書合訂本、是注音符號雅美語與中文對照本。同年,衛教士退休返回加拿大。

1985年台灣聖經公會總幹事蔡仁理牧師促成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簡稱 SIL) 和長老會合作組成翻譯小組,成員有:宣教士魏安華、加拿大籍宣教士湯思玫(Miss. Rosemary Thomason)、美籍宣教士羅雅菁(Miss. Ginny Larson)、王榮基傳道和張海嶼傳道組成翻譯小組。一九八六年由聖經公會聘二位雅美傳道師擔任翻譯工作。先由王傳道、張傳道以羅馬字拼音譯一卷書,羅教士與湯教士再根據聖經翻譯的原則,看是否合乎聖經原文、辭彙的選擇等做初校,在電腦中修改後,再唸給審閱委員聽,再修改。此計畫由歐可定牧師為翻譯顧問。

經過長達九年的時間,1994年蘭嶼第一本羅馬字雅美語新約聖經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


魯凱語聖經(Rukai Bible)

1958年聖經公會指導以注音試譯部份新約聖經故事,1988年成立聖經翻譯委員會,開始翻譯新約,已於2001年完成,2017年完成新舊約全書,在2023年完成茂林、萬山、多納語四並排馬可福音。

國民政府在台灣實施以北京話為國語的一元化語言教育,導致原住民族母語的劇烈流失,加速文化的快速崩解,及原住民對自己民族認同的危機。魯凱教會一直都在關心這個問題,強調各種聚會使用母語的重要性。為了避免觸及政府的禁令使用羅馬字拼音,魯凱教會於1958年制定母語文字代號,採用國語注音符號,開始翻譯魯凱語聖經故事。

1987年後,魯凱教會開始與台灣聖經公會連繫,著手合作翻譯聖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聖經公會為求各族母語的文字代號統一,以利聖經翻譯,採用羅馬字代替原用的注音符號。在聖經公會要求下,成立「聖經翻譯魯凱語委員會」於1988年。有主委陳松得牧師、書記賴阿忠傳道、會計王朝賢牧師、委員鐘思錦牧師、王明忠牧師、盧天武牧師、洪天德囑託共七人。於1988年8月初步擬定魯凱語羅馬字母,除了盧牧師以外有六位傳道人開始試翻馬可福音。

1989年1月聖經公會歐可定牧師南下高雄市,於新興教會主持聖經翻譯研習會,並在會中審查字母加以修正。後也採用中研院所提供的語言符號。於1992年由歐可定牧師、駱維仁博士、蔡仁理牧師與聖經翻譯魯凱語委員會再審查討論,最後通過採用魯凱語二十七個字母,日後照此二十七個字母於1993年8月出版馬可福音單行本,由歐可定牧師為顧問。

1994年8月後,改由黃錫木博士為翻譯顧問,於2001年出版全新約。

於2012年開始,由麥煜道牧師為翻譯顧問,歷經多年,於2017年出版新舊約全書。



鄒語新約聖經(buacou seiso no faeva esvutu)

1997年因鄒族教會本身宣教需要,鄒語聖經的翻譯從教會內部萌芽,199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鄒族區會成立了「鄒族聖經翻譯委員會」並派員參加聖經翻譯相關之各項研習。1999年以翻譯新約聖經為目標正式執行工作,在2014年出版新約。

2000年鄒語文字符號系統經政府承認頒布,這對鄒語聖經翻譯書寫有極大的幫助。2003年鄒族區會推派人選專責翻譯,鄒族的三個教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真耶穌教會)各派代表協助翻譯工作,同時籌組9人小組進行譯文審查;天主教代表:鄭政宗傳教師、浦寶蘭女士。長老教會:汪正義、石明雄、安淑美、溫初光4位牧師和汪朝麗女士。真耶穌教會:石國享傳道、汪健昌長老等人。《鄒語聖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鄒族人的聖經」。此外,聖經公會亦先後派彭國瑋博士、梁望惠博士擔任鄒語聖經翻譯顧問前去協助翻譯事工;長老教會總會關心《鄒語聖經》的發展和進度,亦提供隨時的援助。由於各教派都參與此項翻譯事工,鄒語聖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鄒族人的聖經」。

2007年7月鄒語新約全書翻譯初稿完成。經審查小組的審查結論,認為應用詞彙過於艱深,建議循著«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文體盡量以口語化、簡潔易懂重新修正。至2010年9月才完成修正工作。同年11月開始,跨教派的閱讀小組成立並逐字閱讀。鄒語新約聖經翻譯工作終於在2013年8月8日正式宣布完成。

2014年4月20日由台灣聖經公會出版發行《鄒語新約聖經》,同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鄒族族群區會並舉行聯合慶祝復活節暨鄒語聖經出版感恩禮拜。《鄒語新約聖經》的出版不只是鄒族各基督教派各教會宣揚福音必讀的經書,另外最大的功能是提供鄒語教學、教材資料、母語傳承的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