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e, spike, grains, food, field, arable land, harvest, grain,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nature, lighting mood, sunset, harvest, harvest, harvest, harvest, harvest, grain, grai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中文聖經

Love

together

中文聖經翻譯

從1807年馬禮遜牧師踏入中國,開啟了翻譯事工。

Low angle view of a wooden cross under a clear blue sky with bright sunlight.

中文聖經的由來

中文聖經有一段漫長的翻譯史。馬禮遜牧師踏入中國的那一年,亦即1807年,他就開始進行翻譯工作,1814年出版新約的《馬禮遜譯本》,1823年出版了新舊約全書。接著還有其他譯本出現,像1822年的《馬士曼譯本》,1840年的《新遺詔書》,1854年的《委辦譯本》,1862年的《裨治文譯本》,1868年的《高德譯本》,這些都是以文言文譯成。

中國進入清末時期,語言和文字有了相當的變化,一般寫作傾向用較為通俗之淺文理。口語方面,大多數人是說官話,就是現在所稱的普通國語。於是有以下譯本出現:1856年的《南京官話譯本》,1878年的《北京官話譯本》,1885年的《楊格非淺文理譯本》,1902年的《施約瑟舊約官話譯本》,1905年的《楊格非官話譯本》及《施約瑟淺文理譯本》。

和合本的由來

由於來中國的宣教師各自翻譯、推銷自己的譯本,有礙宣教事工的推展,因此,1890年在聖經公會主導之下,在上海召開英、美聖經公會的宣教師大會,會中決定推行合一譯本。當時成立三組委員會,分別負責翻譯《文理和合譯本》、《淺文理和合譯本》和《官話和合譯本》三種統一的譯本。

《淺文理和合譯本》新約於1904年出版。《文理和合譯本》新約於1907年出版,舊約於1919年出版。1907年,當各教會聯合舉行馬禮遜前來中國百週年紀念時,與會代表建議將文理和淺文理兩組合併,因為當時一般的寫作已漸趨向淺白的文體。

《官話和合譯本》委員會於1891年11月初次集會,1906年完成新約,1919年新舊約全書完成面世,前後費時27年之久。出版之後成為現今華人教會使用最廣的中文聖經,也就是今天簡稱的《和合本》聖經。

八十年來,《和合本》不斷流傳,使千千萬萬的華人認識神、生命得到指引。然而因當初所用標點、編排方式皆屬十九世紀之型態,聖經公會在1989年重新採用新標點、新型態編印、出版《新標點和合本》,呈現給世人。

現代中文譯本的由來

語文是活的文化,跟人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聖經語句內容的表達,也需要敏銳地反映時代的關聯性。1971年秋天開始,許牧世教授、駱維仁博士、周聯華博士、王成章博士和焦明女士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原則,重新翻譯中文聖經。此譯本撇棄《和合本》中暗晦難明的字句,譯出通順易懂、又具時代特色的經文,於1979年出版,稱為《現代中文譯本》。此後又於1997年修訂完成《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聖經為什麼要出版新的譯本?主要有兩點:1. 由於考古學的貢獻,許多較接近使徒時代的原文聖經抄本相繼發現,用此作為新譯本的依據,更能有效闡明真理。2. 由於語言會隨時代而演變,為避免同一語詞因時代不同而產生不同意義,使經文受到後來讀者的誤解,因此聖經需有符合時代用語的新譯本出現。《和合本》完成時,當時的讀者能讀懂或認為通順的語句,今天的讀者可能覺得難以明白。這是為何會有《現代中文譯本》出現的原因。

現今的聖經譯本翻譯,都持守一個翻譯原則:「意義相符、效果相等」。譯經者一方面要使譯文忠實地傳達原作者的意思;另一方面,譯文又必須做到使現代讀者充分明白原作者所要傳述的的訊息。前者是向作者負責,後者是向讀者負責,這如同譯經的兩翼,缺一不可。

《現代中文譯本》強調「聽」和「讀」同樣重要。隨著廣播事業的發展,「聆聽」也是資訊取得的方式之一,因此文句若太典雅、洗鍊以致誦讀不順口,或不能一聽就明白,就必須修改。《現代中文譯本》遵照此原則,例如詩篇23:3有一句經文,《和合本》譯為「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現代中文譯本》把「義路」改譯為「正直的路」,使人一讀就懂,一聽就明白,這是此譯本的優點之一。

《現代中文譯本》原是以慕道的新讀者為對象而翻譯的,在此一任務上已稍見收穫了。不論是《和合本》或《現代中文譯本》,聖經公會都致力於將上帝的話語,以人類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

和合本聖經 (Chinese Union Version)

中文聖經有一段漫長的翻譯史。馬禮遜牧師踏入中國的那一年,亦即1807年,他就開始進行翻譯工作,1814年出版新約的《馬禮遜譯本》,1823年出版了新舊約全書。接著還有其他譯本出現,像1822年的《馬士曼譯本》,1840年的《新遺詔書》,1854年的《委辦譯本》,1862年的《裨治文譯本》,1868年的《高德譯本》,這些都是以文言文譯成。

中國進入清末時期,語言和文字有了相當的變化,一般寫作傾向用較為通俗之淺文理。口語方面,大多數人是說官話,就是現在所稱的普通國語。於是有以下譯本出現:1856年的《南京官話譯本》,1878年的《北京官話譯本》,1885年的《楊格非淺文理譯本》,1902年的《施約瑟舊約官話譯本》,1905年的《楊格非官話譯本》及《施約瑟淺文理譯本》。

由於來中國的宣教師各自翻譯、推銷自己的譯本,有礙宣教事工的推展,因此,1890年在聖經公會主導之下,在上海召開英、美聖經公會的宣教師大會,會中決定推行合一譯本。當時成立三組委員會,分別負責翻譯《文理和合譯本》、《淺文理和合譯本》和《官話和合譯本》三種統一的譯本。

《淺文理和合譯本》新約於1904年出版。《文理和合譯本》新約於1907年出版,舊約於1919年出版。1907年,當各教會聯合舉行馬禮遜前來中國百週年紀念時,與會代表建議將文理和淺文理兩組合併,因為當時一般的寫作已漸趨向淺白的文體。

《官話和合譯本》委員會於1891年11月初次集會,1906年完成新約,1919年新舊約全書完成面世,前後費時27年之久。出版之後成為現今華人教會使用最廣的中文聖經,也就是今天簡稱的《和合本》聖經。

八十年來,《和合本》不斷流傳,使千千萬萬的華人認識神、生命得到指引。然而因當初所用標點、編排方式皆屬十九世紀之型態,聖經公會在1989年重新採用新標點、新型態編印、出版《新標點和合本》,呈現給世人。


現代中文譯本(Today’s Chinese Version)

語文是活的文化,跟人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聖經語句內容的表達,也需要敏銳地反映時代的關聯性。1971年秋天開始,許牧世教授、駱維仁博士、周聯華博士、王成章博士和焦明女士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原則,重新翻譯中文聖經。此譯本撇棄《和合本》中暗晦難明的字句,譯出通順易懂、又具時代特色的經文,於1979年出版,稱為《現代中文譯本》。此後又於1995年修訂完成《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聖經為什麼要出版新的譯本?主要有兩點:1. 由於考古學的貢獻,許多較接近使徒時代的原文聖經抄本相繼發現,用此作為新譯本的依據,更能有效闡明真理。2. 由於語言會隨時代而演變,為避免同一語詞因時代不同而產生不同意義,使經文受到後來讀者的誤解,因此聖經需有符合時代用語的新譯本出現。《和合本》完成時,當時的讀者能讀懂或認為通順的語句,今天的讀者可能覺得難以明白。這是為何會有《現代中文譯本》出現的原因。

現今的聖經譯本翻譯,都持守一個翻譯原則:「意義相符、效果相等」。譯經者一方面要使譯文忠實地傳達原作者的意思;另一方面,譯文又必須做到使現代讀者充分明白原作者所要傳述的的訊息。前者是向作者負責,後者是向讀者負責,這如同譯經的兩翼,缺一不可。

《現代中文譯本》強調「聽」和「讀」同樣重要。隨著廣播事業的發展,「聆聽」也是資訊取得的方式之一,因此文句若太典雅、洗鍊以致誦讀不順口,或不能一聽就明白,就必須修改。《現代中文譯本》遵照此原則,例如詩篇23:3有一句經文,《和合本》譯為「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現代中文譯本》把「義路」改譯為「正直的路」,使人一讀就懂,一聽就明白,這是此譯本的優點之一。

《現代中文譯本》原是以慕道的新讀者為對象而翻譯的,在此一任務上已稍見收穫了。不論是《和合本》或《現代中文譯本》,聖經公會都致力於將上帝的話語,以人類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


和合本修訂版(Revised Chinese Union Version)

和合本修訂版,(以下簡稱和修版) 於2010年9月27日在香港奉獻。同日,正式發行。

為什麼這樣流行的和合本,得讀者的喜愛,還要修訂呢?這要從頭說起,和合本雖然是用「怎麼說就怎麼寫」的方法,可惜當時一出版就遭遇到中國的「五四運動」,這在中國是好事,對和合本卻是慘事:許多名詞都變成不合潮流的過去名詞了;最明顯的例子是「遺傳」,本來這名詞沒有不好;但是在提倡科學的前題下,它變了另一個領域的專有名詞了,這樣的例子很多;換句話說,和合本變得不合時代了。

當時就有人提出要修訂,可惜因為戰事的緣故延遲了下來。但是近年來從各方面的呼聲有不得不修訂的必要。於是,自1983年5月開始,在香港,及台灣三區(台北、台中、高雄)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四地七區邀請教會領袖及基督徒學者舉行質詢會議。結果都認為有修訂必要,但須注意三項原則:

  1. 要以敬虔的心來修訂,其目的是要上帝的話更清楚明白:
  2. 修訂版希望改得愈少愈好;除非有必要修訂時才修訂;
  3. 修訂的篇度要使讀者在閱讀時仍有和合本的文體及風格。

既然這是委員會的需要,它也代表了大眾的意見;修訂者必須照此而行。當時新約修訂者有駱維仁博士作修訂顧問;舊約則有洪放博士擔任,因為一開始在決定是否修訂時便缺乏中國大陸的代表,所以後來儘量請大陸的學者參與;而舊約方面請大陸的學者書面發表高見。也因顧及當年分採兩個委員會同時修訂固然有優點,但也出現了不統一的缺失;所以和修版以同一位委員來擔任新舊二約修訂的委員會主席。

本和修版委員會之責在修訂,故大幅的更動則不相宜,好比許多學者紛紛來信,促改「耶和華」的譯名;但因質詢委員會早有決議和修版旨在小幅修訂,因而未經採納;這已表達了貿詢委員會的原則。希望學者們能夠體諒和了解。還有許多該修訂而未修訂的地方,都因本修訂版旨重修訂而非重譯,所以許多意見只能割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