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季刊16》第五卷第2期2005年6月

種一棵蘋果樹

編輯 / 徐淑貞

以前有個人正在種一棵蘋果樹。有人問他:「如果你的生命明天即將結束,你今天會做甚麼事?」他頭也不回的說道:「種一棵蘋果樹。」同時繼續專注地做手邊的工作。這個故事坊間流傳過很多類似的說法,但我最喜歡這個版本;因為喜歡「種一棵蘋果樹」的那種感覺。

然而,有時生命不是都這麼浪漫的。在中國做聖經翻譯的宣教士群中,「譯經王子 – 施約瑟」單獨以僅能活動的一根手指頭在打字機上,用好多年的時間,邊翻譯邊敲出淺文理聖經,我們不禁為他的堅持感動;梁望惠老師也在「你的手要強壯」,以施約瑟的例子來激勵自己,在苦難中仍要存著信心。陳賢豪牧師在錄製「白話字有聲聖經MP3」盡心用了最好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新約聖經與詩篇箴言,盼望能使白話字聖經得以正確地流傳。在彭國瑋博士所介紹的「中文聖經的翻譯」系列裡,我們更是看到那麼多的宣教士為中文和合本的付出。

天父對我們的看顧就如同梁敏夫牧師在「上帝慈愛‧父母親情」裡所說的,永遠垂聽我們的禱告。如前言,我想種一棵樹並不是這個人賴以維生的工作,而是他自己選擇所樂意去行的事情。如果我們知道這個行事是有意義的;那麼,不但我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仍會持續這樣的行為,甚至也會極力影響別人認同這樣的心志。但是最後的交托還是必須的;當樹種下,灌溉澆肥已做,雜草除盡,決定它要如何成長的,還是我們的天父上帝。

白話字聖經有聲書 – MP3

陳賢豪

我很喜歡研讀聖經,也很喜歡帶領查經分享聖經,更喜歡背聖經,因為這是我一生的職志,「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傳十二:9)

2004年末,為了落實將教會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之上,在我所牧養的教會實施背經運動,參與者之踴躍超乎預期。在兄姊們上台背給大家聽時,有的背和合譯本、有的背白話字譯本,更有自譯的。乃引起我錄製標準的有聲白話字聖經CD的動機,一方面提供正確的白話字譯本發音,另一方面供兄姊們反覆收聽,增加記憶的印象。原先只將本教會須背的十六篇詩篇錄製起來;由於效果不錯,乃進一步想把整本白話字聖經錄成MP3檔案。並在因緣際會之下,將這想法和聖經公會分享,結果獲得肯定與支持。

為了讓全世界需要有聲白話字聖經的族群,能以最經濟、最方便的方法得到這高音質的「MP3版白話字聖經」,乃不計成本與時間花費,從自己讀聖經錄音、電腦剪輯、配樂、製成CD、DVD再轉成MP3,包括碟面設計,一貫作業不假他人之手自己完成,才有這麼低廉的價格分享需用台語聖經的眾教會。

在錄製的過程中,實在非常辛苦。須先預讀一次,再正式錄入,聲音的音質要乾淨沈穩,速度要不急不緩,偶有咬舌不順暢,NG部份則須重錄。由於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讀出聲音來,以致因過度的使用喉嚨,喉痛胸也痛;不但如此,連左手也因長期張開捧聖經,大拇指須作復建治療,可謂付出的成本超乎預期。

因考慮到聽有聲聖經時,不一定每次都從第一節開始聽;有可能因特別須要從該章中的某一段開始。所以本MP3版特別注重分段,可從任一段落聽;讓使用者可以隨意從全部播放清單中,選取任意的段落。此外,MP3播放的特點,就是都有顯示該段經卷章節段落的功能,使用者可在所使用的機器上看到正播放的經文章節數。有些播放器有重覆播放功能,則可反覆一直聽所設定的該範圍經文。若想逐章循序聽也可以,考慮到使用者聽久也會累;因此在每一章結束時,都有一小段動聽的古典聖樂演奏。

另外,若有人的MP3撥放器屬於128MB到1GB之小容量隨身聽,無法容納全部新約聖經,就建議使用者可以用電腦錄入所須單卷、數卷聖經,也很方便。以《馬太福音書》須100MB容量計算,大概就可約略知道你的播放器可容納那些其他經卷。對教會而言,可e-mail給教會禮拜的司會者,或是送一段有聲聖經給遠方的會友,都是很好利用的方法。 

其實有機會一口氣把整本新約、詩篇與箴言反覆讀聽數次,自己反而第一個體驗這有聲白話字聖經的好處;因為聖經的話語都是積極、鼓勵、安慰、帶給人平安的,而且「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 (路一:37)。因此我也相信這有聲白話字聖經將使許多聽的人得益蒙福。也願這微薄的製作,如五餅二魚在上帝手中,成就更多的人蒙福。由於本有聲MP3聖經價格已非常低廉,請勿隨意全部翻拷,就算支持聖經公會這有聲聖經事工,讓舊約部份得以繼續完成。 

[本文作者為聯合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編著有<一年讀聖經一次填充卷>及其他相關著作。]

本有聲白話字聖經適用對象:
1. 幫助不會看羅馬字聖經的弟兄姊妹,聽讀而得聽準確的台語聖經。
2. 幫助看台漢譯本的弟兄姊妹,讀出正確的發音。
3. 幫助視障的弟兄姊妹能以聽代讀,仍能聽到上帝的話語。
4. 幫助不識字的弟兄姊妹但聽懂台語的族群,得聽上帝的話語。
5. 幫助有志學台語的弟兄姊妹,這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6. 幫助教會禮拜中司會者,讀出準確的白話字發音。本有聲白話字聖經之特色,是有考慮到分段,可以直接從分段聽。可以用e-mail傳送司會資料,順便夾帶所須段落的經文聲檔,供司會者在電腦中,只要點兩下,即可聽到準確的該段聖經讀音。

如何使用mp3版有聲羅馬字聖經:
1. 你可使用目前市面最流行的有支援播放mp3的隨身碟。輕巧使用方便。但若要全部的新約附詩篇、箴言,至少須2.8GB容量。如iPod mini 4GB以上。
2. 你可使用市面可支援播放mp3的碟片隨身聽。
3. 你也可使用家中有支援播放mp3的DVD/CD/MP3等播放機。
4. 你也可使用家中電腦,有支援播放mp3的播放軟體,即可播放。
5. 你也可使用在Notebook電腦上,只要電腦中有支援播放mp3的播放軟體,即可播放。
6. 你也可使用在有支援播放mp3功能的PDA,有些PDA提供外加插記億卡功能,則可經由電腦將本有聲聖經的mp3安裝在記億卡上,即可播聽。
7. 你也可使用車上有支援播放mp3的音響。

你的手要剛強

梁望惠

公元2001年開始參與聖經公會和合本舊約的修訂工作,為了字句斟酌是否有必要做更動,需要仔細研讀舊約聖經希伯來文原文,逐節做字彙分析。當我專注於此事工一年半以後,由於長期密集使用電腦,手部出現「腕隧道症候群」,連接五個手指的神經在手腕部分受到壓迫,導致手指又痛又麻,無法打字。當時修訂工作正進行到《撒迦利亞書》,讀到第八章九到十三節這樣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當建造萬軍之耶和華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說的話,現在你們聽見,應當手裏強壯 … 你們不要懼怕,手要強壯。』」當時覺得上帝好像在跟我開玩笑。明明手不能打字,連捧一盆水都有困難,祂還說「應當手裏強壯」。

我的「腕隧道症候群」是從左手先開始的,除了努力做復健,找人協助打字之外,偶爾需要自己動手時,只好多倚賴右手。沒想到一年多以後,右手除了也出現輕微的「腕隧道症候群」以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有一段期間右手指無法動彈。醫生說:「最好不要再碰電腦」,我問上帝:「你不是叫我要手裏強壯嗎?不用電腦我怎麼能繼續工作呢?」

當時正讀到譯經王子施約瑟 (1831-1906) 的事蹟。施約瑟參與中文聖經翻譯事工,得到極大的肯定與讚賞。但在1881年卻由於熱中風而全身癱瘓,但他憑著一股堅強的毅力,在餘生25年間,先以一根手指頭打出漢語拉丁字母的拼音,再找人譯成中文,如此獨力完成了北京官話譯本的修訂工作,還繼續進行淺文理聖經翻譯。我心裡面想,連如此受到上帝重用的宣教師,為華人從事如此重要的譯經事工,都不能倖免於疾病的侵襲,我算什麼?能夠向上帝祈求手部完全的康復嗎?

感謝上帝一直有人在各方面協助,幫我介紹打字助理。2004年九月,由於撰寫論文的需要,不能再倚賴別人,必須自己親手使用電腦。記得八月底敏督利颱風來襲時,外子榮德和我由於不能照常外出運動,遂在家裡看VCD跳讚美操。

讚美操是榮星長老教會吳美雲老師所創作的,先從榮星花園開始,後來大安森林公園也有一批人每天早上都在做。先前由於必須趕著上班工作的緣故,雖然每天早上晨走時會路過大安森林公園,偶爾參加,但通常都是遲到早退。敏督利颱風來臨時,政府罕見地宣佈連續放假兩天,我突然發現完整的跳一個小時的讚美操,手部有明顯的改善,至少打字不再嚴重的不適。於是去年九月開始,為了能夠正常工作,每天早上我都在森林公園和大夥兒一起跳讚美操。讚美操對我而言不再是「點心」,可有可無,而是「正餐」,可以說是我每天必須做的復健操。

沒有想到上帝是要藉著讚美操來堅固我的手。讚美操為何有如此神奇的果效呢?醫生說最主要是因為它牽涉到全身骨頭關節的運動,手部運動特別多;這好像跑步之前的預備動作,讓手部的骨骼關節先暖身,好接受進一步的挑戰。由於讚美操的歌詞都取自聖經經節,有的還是詩篇的禱告詞,最後又用主禱文來結束,所以可以一邊運動同時跟上帝做心靈的交通。

展望2005年,已經受了傷的左右手其實並未全然康復,但是在軟弱當中更加體會人的渺小,更加珍惜上帝所賜的健康,也只有更加警醒倚靠主。真的,就像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5:5所說的:「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 

(本文作者為東南亞神學院神學碩士,現任聖經公會和合本修訂計劃舊約起稿人之一)

聖經的傳遞(11)之完結-中文聖經的翻譯(3)

彭國瑋

當然,和合本並不是毫無瑕疵的,當時宣教士翻譯之後,曾經請中國的同工加以潤飾,以期達到語言自然的目的,然而這個潤飾的過程當中,難免使得部分經文的準確度受到影響。因此早在和合譯本完成之後的三十年之間,我們看到許多修訂與重譯的嘗試:朱寶惠與賽兆祥(A. Sydenstriker)於1929年出版他們合譯的「新約全書」;1933年,王宣忱翻譯出版其「新約全書」;1936年,朱寶惠修訂出版與賽兆祥合譯的「新約全書」;1939年,鄭壽麟、陸亨理(H. Ruck)合譯了「國語新舊庫譯本」。雖然這些譯本所獲致的成績,與理想仍有一些距離,但是這些譯本可以說是華人本身開始從事聖經翻譯的先鋒。

到了廿世紀的下半葉,我們開始看到更成熟的華人中文譯本產生:1967年,蕭鐵笛的新約全書;以及1970年的「呂振中譯本」。除了這些個人的嘗試,因著時代的變遷,中國語文的樣貌在過去數十年當中經歷了很大的變遷,因此許多新譯的計畫開始,並且完成。聯合聖經公會本身的「現代中文譯本」於1979年完成,採用的是非常流暢與清新的當代中文,這個譯本在1995年又出版了修訂本。

此外,天主教方面在1968年出版了「思高聖經譯本」,這是天主教到目前為止聖經中譯最重要的成就。另外,晚近完成的有聖經新譯會1993年出版的「聖經新譯本」,這個譯本的翻譯特色與英文的「新美國標準聖經」(NASB)相近,著重在保持原文語法的直譯。

至於目前正在進行的中文翻譯計畫,最重要的就是「和合本的修訂」,目前這個計畫是聯合聖經公會的計畫,由香港聖經公會負責經費的籌措與計畫的管理,並由不同地區的華人參與。請為這個計畫禱告,讓我們能夠在下個世紀初,能夠為未來的華人教會提供一本在語言清晰、釋經嚴謹的中文聖經。

結語:從聖經的傳承史,我們可以學習什麼?

我們在這幾期以來,走過兩千多年聖經形成與傳承的歷史。從這樣的歷史當中,我們能夠學習到什麼呢?我想,至少有下面兩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一、我們必須瞭解聖經翻譯是宣教的工作。沒有合適的聖經,也就沒有教會的建立。無論過去讀者對於聖經公會有怎樣的認識與定位,盼望在此之後,大家能夠認識到聖經公會是宣教單位,雖然聖經翻譯的工作,看起來好像並沒有直接領人歸主,但是聖經翻譯絕對是在宣教工作的最前線。

第二、在我們的回顧當中,我們也看到好的譯本的重要與影響力。《拉丁武加大譯本》影響了西方教會將近千年,「路德聖經」,影響了德語世界三百餘年,《英王詹姆士譯本》影響了英語世界三百多年,《和合本》影響了華人教會八十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一旦教會忘記了聖經的宣教目的,好的譯本也可以成為宣教的阻礙,《武加大譯本》的權威,阻礙了早期方言聖經進一步的發展,甚至也延遲了新約希臘文聖經的印行!

在廿世紀中,雖然許多人已經無法真正明瞭《英王詹姆士譯本》的英文,但是仍然有部分的信徒認為這個譯本無可取代。在廿世紀末,當教會外面已經開始覺得和合本的語言不易瞭解,但是修訂和合本仍然面對教會中許多的阻力。好的譯本優美的文字令人珍視,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正是這些好譯本的價值。
但是如果這種懷舊的情愫完全掩蓋了教會對於未來的宣教異象,恐怕就需要有所調整了。因此,當我們面對聖經修訂的時候,我們要有宣教的眼光,特別是向我們後代宣教的眼光,在修訂重要譯本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會更動到許多我們熟悉而珍視的經文,這時我們需要想到的是,我們修訂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要讓我們的後代,繼續有容易明白、翻譯準確的聖經。

本系列的題目是〈聖經的傳遞〉,也許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歷史並不是到我們為止,歷史將會繼續寫下去;因此我們不能以知道「聖經如何到我們的手中」為滿足,我們需要彼此勉勵,一同禱告,一同關心「聖經如何透過我們的手繼續傳承下去」。 

編按:本系列「聖經的傳遞」到此全文結束。下一期起,彭國瑋博士將有另一系列文章〈末世權威與啟示〉繼續刊載,敬請期待。

上帝慈愛‧父母親情

梁敏夫

解經王子司布真牧師說,傳道人基本上是一個勤於禱告的人,至少他要比一般信徒作更多的禱告,否則就配不上神的呼召。由此可見,司布真牧師這麼會講道,其秘訣有二:一是他比別人更勤於禱告;二是有一大群愛主的信徒背後不斷地為他禱告。

他甚至帶領賓客參觀他的「發電廠」:就是他們教會信徒聚集禱告的地方,那裡至少有七百位信徒為他們的牧師迫切禱告。司布真牧師曾經不客氣的說,假如傳道人的禱告只像一般會眾那樣,可謂假冒為善;如果他只是禱告得比一般信徒略多一點,還是無法勝任傳道的工作。

聖徒邦茲(E. M. Bounds)也說,傳道人是神所呼召揀選的領袖,他所肩負的重任是帶領「屬靈的以色列百姓」走過今世,邁向天上應許之地。邦茲也同樣強調,服事神是極其神聖的工作,除非效法耶穌殷切禱告的樣式,否則就不能叫神得榮耀。傳道人成功之鑰乃在勤於禱告,倘非如此便辜負了神的心意,虧欠了神的託付。惟獨熱心禱告的傳道人才能夠從神那裡領受到第一手信息,傳講振奮人心的真理,並且收到改變聽者屬靈生命的果效。換句話說,好的講章都是透過膝蓋禱告出來的結晶。

許多傳道人因為沒有把自己像陶土一樣放在神的手中,讓神這位窯匠來塑造他。而只顧自己準備信息,即便能吸引人,頂多只能吸引人到他面前或進到教會,未能真正把人帶到神的面前。服事神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像修士隱居山林與世隔絕,今天部分教會領袖就像那樣,把自己鎖在書房裡精研聖經,成為書蟲、聖經專家或講章製造者,卻絲毫沒有想到神在哪裡?會眾在哪裡?他們即使成為傑出的思想家、演說家、卻不是傑出的禱告人。

另一種服事的極端是從事社會福利救濟工作,因此不重視禱告。我們肯定為神向人傳講信息很重要;但為人向神禱告則更重要。後者若沒做好,前者就無法收效。因為禱告不是動動唇舌而已,而必須深入我們的身體、血液和骨骼。惟獨禱告和靈修兩面兼顧,牧師的書房才會成為伯特利、成為祭壇、成為天梯,讓每一個意念升到天上,然後帶著屬天的味道回到人間,送進會眾的耳朵。

許多牧養教會的傳道人最感頭痛的事就是節慶的講道。因為年年都有同樣的節慶,總不能年年炒冷飯講同樣的東西,透過同一段經文要講出新鮮的道,讓聽道的人感受到新的亮光,是忠心的傳道人全力以赴的任務。日前承蒙邀約為一本講道集《上帝慈愛父母親情》寫序,我花一整天的時間拜讀此書,對書中這些講章可說愛不釋手,第二天一早就打電話向作者翁修恭牧師道謝。

翁牧師有多年牧會經驗,其講道的功力特別從這些講章彰顯出來,他背後所付上禱告的代價可以想見。我所讀過的講章很少像該書那樣讓我深受感動並發出共鳴。翁牧師引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仁慈的父親」,深入淺出講過七篇道,對父權被架空的父親和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個寶貝兒子有生動具體的刻劃。

小兒子的父親不擺架子,任憑兒子鹵莽對待都以寬容回應。他情願跟兒子平起平坐,不堅持父親的尊嚴與權柄,明知小兒子會浪費家產,仍讓他進入現實世界去學人生既實際又深具價值的功課。因為父親知道即使能把小兒子的人強留在家,也留不住他的心,倒不如讓他出去歷練,小兒子一旦遠走高飛,父親的心也跟著出去,小兒子終於認清父親的愛、體會到跟父親在一起的樂趣。小兒子一個接一個轉換倚靠的對象,找不到一個值得信靠的,才發現自己走錯方向,最值得倚靠的是父親(預表天父)而非錢財(物質)。

許多人失敗就像小兒子,對自己和外界認識不足,過分高估自己,才落得走投無路。他離家時趾高氣揚,旁人則靜悄悄,無人送行;他落魄回來,家人卻熱烈歡迎。大兒子只為一隻山羊羔跟父親賭氣,說話尖酸刻薄,句句傷人,且產生「生氣連鎖反應」把生氣的對象從父親延伸到弟弟。可見大兒子全然站在福音之外,不明白救恩的意義也缺乏饒恕的心,才把問題複雜化、生氣合理化,因為他不看重跟父親的「關係」,而只重物質。

書中也提到祈求聽到夏甲母子哭聲的上帝,也聽一聽破碎家庭母子祈求的聲音,看一看她們的苦情,而予以援助,解決她們的困難云云。這是一本絕對不容錯過、值得細細玩味、廣為推介,並妥為收藏的好書。從本書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勤於禱告的人,因為書中信息都不是理論,而是透過禱告直接從天上領受得來的。愛書人難免有時候也會買到一本令他覺得花了冤枉錢的書,翁牧師這本大作彷若為你的心靈開啟了一個「天上的窗戶」, 保證令你覺得值回票價。 

[本文作者為台北基督四方教會主任牧師,資深文字工作者;所編譯之作品眾多,其中的《慈繩愛索》更是廣受信徒的喜愛。]

譯經王子 – 施約瑟

編輯室

「我已經癱在這椅子上超過二十幾年了。剛開始這對我而言,很難接受;但上帝比誰都知道,祂把我放在一個最適合我的地方。」 – 施約瑟 

日前在聖經公會的辦公室來了位訪客,小心翼翼地從背包拿出一本很舊的聖經,
聖經公會是否可以代印一模一樣的版本。由於平時常常接到這樣的詢問,很自然地認為對方一定是要印我們的《和合本》,然而仔細一看嚇了一跳,竟是本「施約瑟淺文理譯本聖經」。

眾所皆知,我們目前使用的《和合本》是許多外國宣教士和中國助手合作而成;而在十九世紀期間《和合本》出版之前,有許多宣教士投身翻譯事工而出現了許多中文版本的聖經;「施約瑟淺文理譯本聖經」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版本後來因為《和合本》出版,所以流傳的並不多,能夠保存到現在的更是少之又少,據聞目前世上流傳的不到一百本。稀少並不是讓我對它好奇的唯一原因,而是因為在舊約學者的心目中,它實在是一本難得的好譯本。

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是一位出生於東歐立陶宛的猶太人,幼年時父母身亡,而收養他的親戚期待他成為一個拉比。然而他在德國求學時,卻在研讀希伯來文新約聖經時相信主耶穌基督實在就是舊約應許的彌賽亞,因此皈信了基督教;1851年移民美國,進入匹茲堡的西方神學院,後來成為聖公會牧師。

由於自年少就熟悉希伯來文,施約瑟在1862年由美國聖公會 (American Episcopal Church Mission) 差派前往中國北京,途中在船上努力學習北京話,抵達北京不久就開始了他著名的聖經翻譯工作;首先他參與的計畫是「北京官話譯本」的新約部分。在中國期間施約瑟被指定為聖公會主教,也曾擔任上海聖約翰書院的院長。1878年他先將舊約聖經翻譯成官話,許多年後他到了上海,覺得不是每個地區都適用北京官話,導致日後他再把官話譯為淺文言 -「淺文理」。在這二十年間,施約瑟在中國投身於聖經翻譯的事工裡,直到患病癱瘓,而不得不在1882年離開中國。

雖是如此,在1886年輾轉回美國休養期間,施約瑟仍數次請求差會再度差派他回到中國,卻得不到正面的回應。然而,他深信上帝賦予他在聖經翻譯事工上的恩賜與使命,即使找不到適當的中文抄寫員可以協助,他依舊一面修訂《官話新舊約聖經》,一面靠尚能活動的一隻手指,在打字機上以羅馬拼音逐字譯出淺文理的新舊約全書。有時候,當唯一的手指頭也無法動彈時,他只好以手掌握拳夾著一支小棍子來使用,就這樣歷時七年,完成了這本歷史上的偉大作品之一。1895年他終於再次回到中國的上海,用二年時間由助手將拼音譯稿寫成「淺文理新舊約全書」,最後在1902年由美國聖經會印行。

當「淺文理譯本」剛剛出版之時,為了要把它的詞彙與官話譯本統一,施約瑟就已經做好了修訂計畫;然而,很遺憾地,施約瑟沒有在有生之年見到他整理的中文第一本淺文理串珠聖經出版。該串珠對照聖經後來在1910年,由他的中國助手蓮英煌協助完成。施約瑟把一生中的三十二年,全部傾注在聖經的翻譯上,在中文聖經翻譯的經歷比任何人都多。這樣不斷面對生命中許多極大的挑戰,卻仍能續堅持,其毅力非凡人所能及,更贏得了他的傳教士同工和後來的歷史學者對他的最崇高的敬意。

施約瑟在中國聖經翻譯歷史上比任何人都更受重視,學者對他的評價可能更高於馬禮遜。美國聖經會的駐華代表稱他是「譯經王子」(Prince of Bible translators),甚至在大英聖書公會的出版品中亦稱他是「世界最偉大的聖經翻譯者之一」。舉例來說,以前的一般譯本皆把希伯來文中「上帝的名字」翻譯成「耶和華」*1;由於施約瑟深諳希伯來文,他就不採用「耶和華」這個讀音和寫型的混和字來翻譯上帝的名字,而以「主」來代替,這和近代的聖經學者的看法是較類似的;在當時而言,實在深具遠見。

雖然施約瑟的譯本大受讚揚,這部聖經卻未曾廣泛流傳。由於在當時,眾人所期待的《和合本》已經在進行中;即使許多學者和出版單位喜歡施約瑟的譯本多過於當時未修訂的《和合本》,卻不認為該譯本可以取代《和合本》。因為當時的傳教機構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翻譯一部良好的譯本,而是要做出一部能得到參與的各方接納認同的一個聯合譯本;而很明顯地,雖然不完美,但是,《和合本》做到了。 

本文參考資料
1. The Bible in China : The History of the Union Version or The Culmination of Protestant Missionary Bible Translation in China.; Jost Oliver Zetzsche.; 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1999.
2. Apostle of China; Muller, James Arthur, Morehouse Publishing Co., New York, Milwaukee, 1937.

*1編按:欲瞭解「上帝的名字」更詳細的相關內容,請見「聖經季刊9」的內文《上帝的名字耶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