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四射
編輯 / 徐淑貞
常常希望自己萬丈光芒,在人前人後都是自信發光體;發揮自我能力到極限,甚至能夠克服萬難斬草披荊,為美好的遠景奮鬥,才不枉費浪擲於生命的一遭。
羨慕過西部牛仔的披星戴月率性情懷嗎?牛仔所代表的奮鬥精神可以幫助我們甚麼?請看賴俊明總幹事在《扭轉人生》中對青年人提出的挑戰。那麼我們所讀的這本扭轉人生的聖經是怎麼來的?彭國瑋博士在《中文聖經的傳遞‧一》講解大家最關心的《和合本》。翻譯一本聖經要多少工夫?讓何碧安牧師告訴你既使已經耗費二十年的時間和金錢,客語聖經的翻譯《還要堅持》,而這也是聖經公會所秉持的精神。
是否你也曾經為前途擔憂?深怕自己掌控不了明天?看看羅香代女士如何以神的話語提醒自己《你當剛強壯膽》;而陳淑燕女士也帶領我們身歷其境的走一趟《啟示錄的七個教會》,相信讀完後,你也會希望有機會能一同前往。累了嗎?休息一下喝杯咖啡吧!香醇的咖啡豆伴隨著神的話語,磨成一杯讓人回味再三的咖啡,這也是曹志光先生介紹給我們的《咖啡的滋味》。
牛仔的生活誠然刺激,務實得過每一天更是重要。神的話語堅固我們,不單使我們的行為與話語潔淨明亮,也讓週遭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熱力四射,為祂做最美好的見證。
聖經的傳遞(9) – 中文聖經的翻譯(1)
彭國瑋
編按:本文承接(期刊12)內文「英文聖經的翻譯(四)」
至於中文聖經的歷史,我們最早的證據可以回溯到主後781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謂的景教,也就是聶斯托留派的基督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聶斯托留為五世紀初的康士坦丁保的大主教,因為主張基督二位二性被判為異端,結果為東羅馬皇帝驅除。被驅逐之後,他與他的跟隨者卻轉往東方宣教,在中國的唐朝傳到中國。在唐代景教曾經昌盛過兩百年(635-845年),直到845年唐武宗會昌滅法為止。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當時已經將部分的舊約與新約翻譯成中文,然今天這些經文都已失傳而不可考。
今天的中文聖經譯本,可以回溯到主後1700年左右,巴黎外方傳教會教士巴設神父(J. Basset)根據拉丁文聖經所翻譯的中文譯本,翻譯的部分包括四福音、保羅書信與希伯來書。在1739年,東印度公司職員和治孫(Hodgson)在廣州發現一份譯稿帶回英國,很可能就是巴設的譯稿。這份譯稿後來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稱為「英國博物館稿本」。這份沒有出版的譯稿,對於日後的聖經中譯有很深遠的影響。
到了1770年,耶穌會教士賀清泰(Louis De Poirot)抵達中國宣教,在他在華的年間,將拉丁文聖經絕大部分翻譯成中文,稱為「古新聖經」,然而這本聖經最終並未付梓,譯本原稿現存於北京北堂圖書館之內。
基督教方面的聖經中譯活動,要到十九世紀初才真正開始。而我們通常也把中文聖經的翻譯史,從這段時間算起。1807年,倫敦傳道會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抵達中國開始宣教工作,當時滿清的法令讓他無法展開傳道事工,因此他便轉入聖經翻譯的工作。馬禮遜於1813獨力完成新約全書,舊約的申命記,歷史書與約伯記,是他與另一位倫敦傳教會米憐(W.C. Milne)合作完成,而其他部分仍是他一人翻譯的成果。馬禮遜在1819年底完成全部新舊約的翻譯,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名為「神天聖書」。
在馬禮遜翻譯的同時,另一個中文聖經的翻譯計畫正在印度進行,這個計畫是由英國浸禮會宣教士馬殊曼(Joshua Marshman)所主持。馬殊曼的新約譯本於1811年完成,五年之後在印度出版,全書於1822年完成,同一年出版。就時間來看,馬殊曼的譯本較早,但是因為馬禮遜的翻譯工作是在中國境內進行,所以一般仍以馬禮遜的譯本為第一本基督教中譯聖經。
當代學者比較這兩個譯本,發現相同或相似的譯文很多,而根據史料我們知道,馬禮遜在離英赴華之前,曾經抄錄了「英國博物館稿本」帶在身邊,因此學者推斷這兩個譯本都可能以這個「英國博物館稿本」,也就是巴設的譯稿為主要的參考資料。
【本文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聖經研究),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
咖啡的滋味
曹志光
我們家族長久以來一直從事蜂蜜貿易進出口的事業,家族好幾代全都是基督徒,一直以腳踏實地的態度經營生意。在光復時期的早期台灣社會時,我們的事業就已經做得不錯,在坊間享有「蜂蜜大王」的名聲。
年輕時我曾與家人一樣幫忙處理家族事業,因為跟著兄長進出許多不同國家,常常看到許多稀奇的東西,而我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接觸「咖啡」的。剛開始喜歡喝咖啡時,只想到進口即溶咖啡粉,因為在台灣當時沒人懂得怎麼喝這種東西,所以也不敢貿然進口咖啡原豆,也更不曾預料後來要花大半輩子的時間來投入這個行業。
說來也有趣,開始成立咖啡店,還是因為當初想把這個租給人的店面賣掉,準備和家人移民至國外。由於這是金店面,房客說什麼也不願意搬走,只好告訴對方是自己想把店面要回來經營;話都說出口了,要回店面後,也就真得自己營業。剛開始營業時,我從日本聘請咖啡師傅前來運作,自己就站在吧檯學習,因為既然要開店,就要紮實耕耘;於是我從如何挑選豆子,烘焙,調製,研磨,直至煮好一杯咖啡呈現給客人品嚐的每個程序,都親身一一仔細研究。
有許多同好喜歡找我合作投資,我也很樂意將經驗技術和大家分享。做生意,能賺多少利潤,我不是太在意,品質是否能夠維持,更是我所堅持的考量。我常告誡手下的人:「人兩隻腳,錢四隻腳」,錢財哪是我們能夠追盡的呢?所有事物的經營沒有所謂的捷徑,都應踏實去耕耘才會有收穫。
而自己對信仰的追求也是如此。記得在三十年前經由姊夫的介紹,在仁愛路的聚會所認識了一群對讀經很有心的弟兄姊妹,我們常聚在一起查考神的話語,除了工作外,就是參與聚會與事奉,對讀經的心得往往再三回味咀嚼,在心中反覆思考。我一直將箴言裡的「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聰明」(箴言1:7)放在心中,以它作為處事的原則;對許多事都不特意鑽營,凡事只求自己先作好準備,能不能成全,就看主的旨意。至於因此而常常吃了眼前虧,也告訴自己不要介意,因為人與人之間不應只是爭權奪利,應該持以基督徒犧牲奉獻的精神,彼此分享。
自1956年開始經營西門町成都路這家咖啡店至今,我們這家老字號一直很受老顧客喜愛。往往有許多人向我請教經營咖啡店的秘訣;我都回報以一句話:「不好喝的咖啡不要端上桌」。這句話聽來簡單,內中卻有許多意涵。因為我認為一個吧檯的師傅,對自己親手煮出來的咖啡品質要有十足的把握與確信,煮得好不好,當下就知道了;若是一時疏忽把咖啡煮壞了,就不應該送出去讓客人品嚐,這才是本分之道。
其實一杯咖啡的好壞,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咖啡豆品種」,其次才是「烘焙技術」和「調配方法」。我們人也是一樣,最重要的是人的本質要好,至於才智和聰明都是次要的。聖經裡面就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言3:5),為人要專心仰賴神,凡事都存敬畏的心,只有如此,人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就好像只要所用的咖啡豆子品種好,既使外在的環境條件差,也能煮出好喝的咖啡。
而神的話語就更像一杯香醇甘濃的好咖啡,不但味道經得起仔細品嚐,喝入口後的甘中帶澀還使人回味不已;它更在我經營商務的人生旅途中,成為我做事的原則與指標,伴我度過許多人情冷暖,是最美好的滋味。
【本文作者為台灣咖啡業的經營者,是推動台北咖啡文化業界之前輩】
你當剛強壯膽
羅香代
八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是我痛苦的一天,因為知道了我的丈夫即將離開我和孩子去服刑;雖然只有三個月,但對一向依賴的我,無疑是一種恐怖的感覺。我像是無法呼吸,沒有感覺似的勉強從台北趕回花蓮家中,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整個人都傻了,自己一直哭,哭不停;看見丈夫一直交待要做的事、囑咐我該注意什麼、擔心什麼,而事實上我一件事也沒聽進去。我心慌意亂,告訴自己完了,怎麼辦,我無法做那些事,沒有丈夫我任何事也做不了,只是一直哭。
直到七月十九日晚上,我想起了姐夫要我禱告,我說我根本就不會禱告,姐夫告訴我,向主說出主禱文,主會聽到你的祈求,你放心。於是我翻出聖經的主禱文,開始唸,邊唸邊哭,那種感覺像極了要跌落萬丈深淵似的,卻沒有人可以救我。持續的哭泣中,恍惚地我似乎唸了許久,也許是哭累了,我想睡了,並且我知道我躺在床上睡了,卻有個聲音一直在我耳邊說話,我清楚地聽見那是一聲聲的「約書亞」。我睡得很好,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做夢,而那個聲音一直陪著我,直到我眼睛睜開那一瞬間,那聲音才停止。
我起床馬上尋找聖經,我先拿到新約,馬上翻看目錄尋找約書亞,雖然我當時對聖經並不熟悉,但我篤定的知道我要什麼,在新約找不到,突然想到姐姐送我的聖經,趕緊拿了起來,一打開聖經馬上映入眼睛的便是《約書亞記》,我心中一陣歡喜,急忙翻閱到《約書亞記》第一章,啊!神啊!感謝主,讚美神,祢聽到了我的呼求,祢來安慰我,並且指引我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 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1:9》
我高興地跪在地上向神讚美、感謝,耶和華是奇妙作為的神啊!有了神的話語,我不怕了,頓時我安靜下來,也不哭了,我仔細地回想丈夫教導我所要做的事,並且記錄下來。
丈夫啟程了,我懷著難捨的心與他告別,心中的不捨久久無法釋懷;但一想到神與我同在,我就歡喜,並且明白一件事,唯有神永不會離開我,感謝主。
果真這三個月,主耶穌使我手中所做的一切工都是順利的。這是主改變我生命的歷程,使我從一位未信者成為主的女兒,我的生命是主給的新生命,謝謝主!
還要堅持 – 客語聖經翻譯事工
何碧安
勇敢向標竿前進
台灣的宣教自一八六五年以來,積極向各族群傳福音,且建立教會。然而對於客家宣教,卻長期有忽略之情形,以致客語人口基督徒的比例不到 1%,其中原因之一:因為沒有出版客語聖經,又缺乏客語詩歌。無論是傳道人或信徒,久而久之以他方代替之,以致宣教策略未能好好成形,福音未能廣傳,人心未能適切領受上帝的話語。
有鑑於此,一群志同道合的客家牧長,不分牧師或長執,超越教派,於一九八四年五月十日齊聚台灣聖經公會辦公室,同心成立「客語聖經翻譯委員會」,推選彭德貴牧師為主委,徵召有志委員共同投入此項聖工。委員會成立之後即開始分配工作,分頭進行翻譯、審譯及募款等工作;盼望六年內能完成新約翻譯,再八年完成舊約翻譯。
首先需要確立翻譯原則,大家決定遵照聖經公會「語意對等原則」,採用《現代中文譯本》為範本,並以苗栗四縣腔為基準。委員們參照原文聖經、《和合本聖經》、《白話字聖經》、日本語聖經、《呂振中譯本》等等,一節一節、一卷一卷,慢慢重新翻譯成為客家譯本;當中既要考慮原意、用字遣詞要淺白,又要斟酌羅馬字及客語漢字等,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以下就列舉例子說明:
箴言20章14節
和合本聖經:買物的說、不好、不好。及至買去、他便自誇。
客語聖經:買貨嫌貨:「唔好!唔好!」買轉就講:「罕好!罕好!」
買的人話說:「不好、不好」;等到買回去後,雖「自誇」卻沒有說話。客語翻譯時只是把自誇、滿足的感覺用說話表達。在朗讀時因字數相等朗朗上口,以此欣賞智慧文學實為可取。
馬太福音8章1節
這段經文記載耶穌預備醫痳瘋病人的故事。
和合本聖經:耶穌下了山、有許多人跟著他。
客語聖經:耶穌對山頂下來時,越綱打陣,人跈著佢。
英文版多以「 large crowds 」形容人多;顯然當時跟從或想看耶穌行神蹟的人相當多,他們不是軍隊組織、或誰帶領的人陣。客語採用常用詞「 y^e-k^ong t’a-chhu”n」(越綱打陣)來形容比群眾還要多的人,其龐大超越軍隊或大陣人群。
翻譯過程中,既要考慮原文用字、也要注意以客語表達情境為優先;其工程的浩大,同工所耗費的心力,實在難以形容。而這些辛勞唯一的目標,就是為了使客語聖經得以如期完成,好讓客家族群使用。
客語聖經翻譯事工得到聖經公會全力支持,加上新加坡聖經公會技術指導,進行得堪稱順利。歷年來委員會,分為審譯小組、翻譯小組及募款小組,全力徵召全國同工。同時又按地區組成南部、苗栗、新竹、中壢、台北等五小組。其中也曾多次邀請臺灣客家語文專家,前來商討客語聖經通用漢字。
不過每卷書從初稿、一審、二審、三審到整本聖經的出版,需費相當久的時間,當中常有料想不到的問題出現,以致進度有些拖延。除了需要直接參與翻譯的人員投入之外,整個計畫更需要強力的奉獻與禱告的支持。
長老教會客家宣教委員會、全球客家福音協會、世界展望會及雙連教會都曾大力相助。二○○一年客語聖經翻譯專家彭德修牧師受聘擔任三年全職翻譯專員。彭牧師有獨到的經驗及翻譯原則,從創世記至瑪拉基書,提供整體又一致性的翻譯建議,讓翻譯更加完美。同時也解決了審譯小組長年因不同分組,導致各書卷常有無法一致的堪慮。
現階段客語聖經已出版新約,詩篇,箴言,同時也有啟應文可供教會禮拜使用。舊約各卷正在積極審閱中,期待二○○四年底能出版全本新舊約。
堅持理念、懇求關懷
第一,盼望眾教會一年能有一次客家宣教主日,指定為翻譯經費奉獻,或協助客家宣教人才的單位或教會。或可於都會定點或各教會成立客家團契或禮拜,凝聚客家基督徒心志,並鼓勵他們回饋客庄服事。
第二,盼望全國客家地區的教會,多介紹客家信徒或有志者使用客語聖經及詩歌。如有發音、漢字、羅馬字的問題,或對於翻譯有寶貴意見要者,可與我們聯繫,我們願意虛心接受,互相學習交流。
第三,更加懇求有人立志為我們禱告,因為翻譯事工若缺乏禱告,就會變質、氣餒、沒有力量。如有更多禱告,現今進度就會順利、所需就得供應,將來使用必會更蒙祝福。盼望將來出版後,能得好好推廣運用,使之成為客家宣教優良器具。
二○○四年是台灣聖經公會「客語聖經翻譯委員會」成立,並進行翻譯事工滿二十年感恩,盼望屆時能如期完成整本新舊約客語聖經,獻給上帝及眾教會成為美善的果子。
【本文作者為客語聖經翻譯之總編輯】
啟示錄的七個教會
陳淑燕
老約翰在啟示錄裡面提及的七教會之確切會址,其實除了後來加築圍牆的〈非拉驖非〉和〈推雅推喇〉教會遺跡外,其餘都因年代久遠,,歷經大地震與戰火的摧毀,或原貌風化而殘破不全,實在難以考究或復古。不過,沿著心儀已久的愛琴海(Aegean Sea)海岸線南下,透過嚮導的解說,各個廢墟中的一石一木,似乎復甦了起來。
別迦摩(Pergamum/Bergama)古城建於高崗上,古希臘亞歷山大的衛城,因著羊毛皮紙的發明,曾建造希臘王國的最大的圖書館。在信奉健康之神的奧古斯都皇帝時,設立了開放的醫院,和許多的民俗休閒療養中心。午時,急遽的雷雨交加,緊接著而來土石橫飛,恐怖的沙塵暴,光禿禿的古蹟內,真的沒有避難所,只好靠著粗大石柱旁,緊掏出圍巾蒙面擋石礫,沙漠中的旅人想必也如此。約過半個小時,又是豔陽高照。另外到一處東羅馬教堂的遺址,由其殘存的10米高的巨型窗框,可窺其建築物的壯觀。
推雅推喇(Thyatira) 古呂底亞王朝的首府,是羅馬大道的交會點,羊毛、布料、銅的集散地。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呂底亞,曾從此城到(腓立比),聆聽保羅講話而歸主。牆垣內震落的石塊集結,稍顯擁擠了些。出了牆外,有群正在嘻戲的孩童們,竟跑近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句問候,且彬彬有禮地要求合照,雖然該地點並不怎麼起眼,看著張張燦爛的笑臉,真不忍心拒絕。這國家二十歲以下的國民占總人口(7千3百萬人)的25%,歐盟認定其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士每拿 (Smyrna/Izmir) 為主前3000年麥錫尼王朝的建城,以女王的名字Smyrna命名。目前高崗上的古衛城,僅存上流社會的圍城與廣場。原有豐富的文化環境,曾是基督教的中心。使徒約翰因主的託咐,曾於主後47年,帶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路過此城,最後落腳在(以弗所)。主後2世紀時,有主教波利甲的殉道史蹟,現在(士每拿)的最高點處,有粉紅色外觀的波利甲紀念教堂,肇因當權者神化凱撒,波大主教鼓勵教會勇敢地面對政治逼迫。今城是土耳其的第三大都市,有名的紡織業及皮革業的大商港,有3百多萬人口,日夜都可欣賞漂亮的海灣,其海灣相對的兩岸,蘊涵許多剛柔並濟的政治移民的史實。
以弗所 (Ephesus) 東羅馬帝國遷都伊堡前的最大的城市,擁有難以計數的的古蹟群,讓我們眼界大開,琳琅滿目的希臘式、羅馬式、歌林多式、哥德式建築物群,大理石鋪設的羅馬大道,名店街,聳入雲霄的圖書館有著華麗的拱門,館前左方有隱密的旁門走道,使好學之士也可直通熱鬧的社交、休閒及風花雪月的場所。最引人入勝的是排排座的四十一座男公廁,SPA,游泳池,澡堂三溫暖;當時的奢華的生活形態,遭約翰的斥責,並不令人意外。離開古大城的廢墟,便朝聖母院去,前廊有約翰的洗禮池的遺址,約翰曾於院內定居,並侍奉馬利亞的晚年。近海處還有拔摩海島,約翰老年在此被囚並寫下啟示錄。
撒狄(Sardis)主前七世紀曾是呂底亞王朝的首都。羅馬時期是猶太人的大社區,有嚴謹的防禦工事並以徵兵制聞名,相當重視操練體魄,亦兼經營奴隸買賣。至今尚留一堵18米高的健身院外牆,寬闊宏偉的門面所具備的規模,應是古今無與倫比的。左旁有拜占庭時期的基督教聖殿,以粗壯的獅腳為祭壇雙基柱,上置有厚石桌,左右桌緣有眼珠子,表徵權力與公義,是非常獨特的雕刻。該城亦擁有著名的127根,直徑2米的亞底女神廟建物的巨石柱,其中的33根,目前典藏在大不列顛博物館。
非拉驖非(Philadelphia)進入這小鄉鎮狹窄的街道,就見一大鬍子滿腮的摩托車騎士,笑容可掬地緊隨著遊覽車行,原來是趕來開遺址大門的駐堂神父。以為待會兒他將為我們介紹遺址歷史,那知慈祥的老人家進辦公室忙了半天,竟然在堂外擺張小桌子,開始兜售書本與風景區明信片來。望及鐵門上掛片舊鋁板招牌 ”ST. JEAN CHURCH”,加上石堆旁都鋪設水泥道,實在無法引起思古之幽情。夕陽西下時,轉向棉花堡(Pamukkale),最佳的享受是光著腳丫泡溫泉,漫步在雪白的岩石上,欣賞落日餘暉。臨近山頭方向,有條明顯Z字形上坡的道路,是通往(哥羅西)的。
老底嘉(Lodicea/ Laodecia)位於呂卡士河與米安得河交會處,是古代貿易中心。沿著米安得河的羅馬大道旁,是繁華的旅館區;混雜的人際關係,異端的傳入充斥其間,信仰問題的脫軌,像極了冷、熱泉的上下交流。往昔約翰責備其教會,既不冷也不熱,必也事出有因的。今日的土耳其政府正視環保,為維護士每拿海港的美譽,已將皮革與紡織工業,漸轉移至(老底嘉)。此城又產砂岩,以製造華麗的陶磁工藝品著稱。接著往地中海邊南行四個半小時,到了(每拉),保羅最後行程在(每拉)上船。當地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這兒才是聖誕老人聖尼可拉斯真正的家鄉。
土耳其的國土面積是台灣的22.5倍大,通常是千里迢迢的才到達觀光景點。幸賴現代化的旅遊交通網,有時趕車,偶而乘船,或搭空中巴士,得親以緬懷部分保羅與約翰到過的都城,尚有疲憊之感。回顧兩千年前的路況與運輸工具(船、驢、馬車), 相形之下,使徒們能夠完成三次海外都會傳道路程,實在不易;他們為廣傳福音而奔波,其艱辛的心路歷程,是可以體會的。一想到現今,基督教在這個國家幾近蕩然無存,實所不願見的,僅能激勵自己靈命再成長與奉獻,耐心等待祈求復興的時機。
【作者為退休金融工作者,現聚會於台北三一基督長老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