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季刊 7》第二卷第 4期2002年 11月

編者的話 – 這就是聖誕節

編輯/徐淑貞

您喜歡買聖誕卡嗎?每年隨著聖誕卡的來臨,坊間就開始銷售各式巧思設計的聖誕卡,炫麗的色彩往往吸引我駐足欣賞,並忍不住掏腰包把它帶回家。帶回來的聖誕卡總是被我仔細地放在一個鞋盒裡,等待著送出去寄到好友的手上。

在聖誕卡片上,我們常看到東方三博士與「伯利恆之星」的圖片,有關這事件的始末,讓賴俊明牧師來告訴您。每個人的名字背後都有一個期許,陳伯安牧師藉「耶穌,一個奇妙的名字」,為我們傳講這個神所賜給我們的聖誕恩典。然而,「耶穌真有其人」嗎?鍾鵬章為我們歸納了一些資料,讓您也能明白《聖經》也是一部記載信實的史書。

除了卡片外,您還喜歡饋送禮物給親友嗎?是否免不了要計算一下荷包裡的錢夠不夠?來,看看梁望惠老師教我們如何以「另類眼光看金錢」。買了許多聖誕卡,幾年下來,總有一些自己太喜歡而捨不得送出去的卡片就留在我那寶貝鞋盒裡面,翁修恭牧師也留了一張「五十年前的聖誕卡」,但是這張卡片提醒他的,更是許多有關生命的經歷;相信您讀過以後,會更對人生的起伏充滿感恩。

就這樣吧,找個甯靜的夜晚坐下來,挑一張喜歡的卡片,寫幾句隨筆和關懷分享給遠方的朋友,讓他們知道你仍然很努力要過得好,也很安穩地行在天父的旨意中;因感受到神恩的喜樂而互相關心傳達問候,這就是聖誕節。

五十年前的聖誕卡

翁修恭

最近整理書房時,無意中從雜物裡發現一張木製的聖誕卡。它像老朋友般面熟,引起我回憶五十年前的一段往事。這是一張很特別的聖誕卡,因為是用木板做的,上面刻有三位東方博士騎著駱駝,要前往耶路撒冷去朝拜那出生作猶太人的王 – 嬰兒耶穌的圖樣。

當時我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住院,這張木製聖誕卡是我躺在病床上刻製的。我在背後書寫:「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聖日(聖日是日語,主日之意),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病房,翁修恭刻製」等文字。

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

我在那張木製的聖誕卡背面還用日文寫下我當時的心境,大意是:人的軟弱無力,反而為上帝提供機會,讓祂展現能力,使人得到救助。引用的經文是哥林多後書十二章九節:「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書寫的文字已經褪色而模糊不清;文字雖然看不清楚,但當時的感受仍然清楚地銘刻在心,歷久不忘。

五十年前我罹患的病,雖然不像癌症那麼可怕,卻也是難治之病,當時醫生告訴我需要長期治療,這在醫療保險尚未制度化的當時,既花錢且費時,所以要有長期抗病的準備。醫師的告知,猶如青天霹靂的打擊,把我推入挫折、喪志的深淵,一時不知所措。結果,從發病起至恢復健康能夠出國進修,花了相當漫長的時間與病魔纏鬥,亦即從二十六歲到四十歲,十四年之久的人生黃金時段被消耗掉。

住院初期一直處在精神鬱悶狀態中。為脫離心靈窘境,就開始讀聖經,期待從聖經中上帝話語的亮光得到啟示和幫助。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經文可以用來解開心裡的鬱結。我也像保羅一樣祈求主醫治,並詢問為甚麼會罹患此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病症?

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

一般讀書人遇到逆境時,都會從孟子的教訓尋求幫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

這種想法,好比上天降下一種試煉,期待一個人通過考驗後才賦予重任,這是先苦而後甘的觀念。具有這種想法的人把目標放在未來,但對現在的困難如何熬過去的事就沒有解答。況且,所期待的未來是否會實現,也沒有人敢保證,就如在商場上的投資,血本無歸的事屢有所聞,是不可靠的事。

至於沒有受過高深教育,屬於社會中、低層的一般人則有「風水輪流轉」的想法。風水是人無法抗拒之自然界現象,一般人把它拿來比喻命運,並解釋命運好比風雨,風雨過後天就放晴,所以叫人靜待雨後天晴的來臨。這是從機會的觀點面對人生或生命的態度,叫人對未來要抱持盼望等候。但對目前遭受的淒風慘雨如何對付,卻沒有指示,也提不出解答,只叫人癡癡地等候不知甚麼時候才會實現「苦盡甘來」的境地。

面對苦難來臨的這些種種想法與態度,上主提出糾正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意念」是想法,「道路」是方法或做法。「天高過地」表示兩者之間的距離很遠,人無法達到。亦表示:我們不能要求上帝改變祂的做法,而是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想法與做法。

上帝的恩典夠你用

聖經上的這話提醒了我,叫我改變尋求解決困難的想法,而回歸到神的話語:「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這話觸動了我的心靈,並對我提供了及時的幫助。

「有上帝的恩典就夠了」,「就夠了」也可解釋為「夠用」。「夠用」的意思是:份量足夠用來應付所需要的。我們有什麼需要呢?有各方面的需要,因為有各方面的欠缺。除了每一個人都會經驗的病痛之外,還有需多與人本身的知識、操守有關的困難:因為經濟不景氣,事業遭受損害,或婚姻觸礁,家庭破裂等不幸事件發生。另外還有風災、水災、震災等不可抗力之自然界災害,經常發生。我們應該把怨天尤人,拿天和人做出氣的對象,改為針對自己;知道自己的欠缺與需要,並轉向上帝,告訴祂你的需要,向祂祈求救助。

「需要」不只是指當事者有需要,也包括與你接觸的人,他們也有需要。病痛的經驗使我更知道站在病人的立場,去了解信徒遭受病痛的處境,體會他們的感受並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們。我自己若沒有病痛的經驗,就不會真正瞭解他們的痛苦,若自己沒有藉著主幫助的經驗,也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聖經上還說:「耶穌在世的時候,曾經向那位能救他脫離死亡的上帝大聲禱告,流淚祈求。」(來:5:7)當我們病痛或遇到困難的時候,耶穌會來到你身邊,與你一起禱告,並流淚祈求,這就是恩典。神不只叫我們等待晴天的來臨,祂並告訴我們,在等待天明之前,祂現在會跟我們在一起渡過陰暗的黑夜。

在養病時我曾經渡過詩人所形容「死蔭幽谷」般的情境,周圍的人覺得我面臨死亡的危急,但自己的心靈卻因為緊靠在主身邊,而感到非常的寧靜。那種「有主祢與我同在」的感覺真是美好。這個在死亡關頭所經驗的感受,後來更成為支持我渡過漫長療程的力量來源。

五十年前住院中刻製的木製聖誕卡,引起我回顧過去苦難的日子,和蒙恩的美好經驗,再次深思「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這句上帝話語的深層涵義,更加深我對上帝感恩之忱。

(本文經文採自《現代中文譯本》)

(本文作者為《現代台語譯本》翻譯工作者,現任聖經公會董事長)

耶穌,一個奇妙的名字

陳伯安

「名」與「命」是中國人看得很重要,而且常常相提並論的東西。甚至在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不怕生壞命,最怕取壞名」,意思是說,人的命運即使是天生便不得順利,那也可以補救的,但名字一旦取得不好,便是大大的不吉利了。似乎人的名字可以決定他一生的命數。這種看法固然於理有頗多不通之處,但卻道出了中國人為子女取名的慎重與期望。

在其他民族之中,猶太人同樣也有這種取名命物的習俗。一個名字取了下來,往往牽連著種種期望和心意,有時關切在一個人的身上,有時卻及於一家、一族、一國,甚至全人類的命運。這些例子在舊約聖經中可說是俯拾即是。猶太人取名,大概有三種意義:第一,道出神施與人的恩賜;第二,寄託將來的期盼;第三,表達即時或將臨的命運。

就在大約二千年前的一次突然造訪中,天使向馬利亞宣告了她所懷的孩子的名字。這一個名字包含了上述的三個意義。「耶穌」,一個出生在馬槽中的的嬰孩,是神賜與人莫大的恩惠,是預言中的彌賽亞,猶太人已等待了七百多年。「名字」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而在眾多令人嚮往的名字中,「耶穌」這個名字更是亙古未有的奇妙之名。從它的涵義到它的影響,可算是獨步千古的了。

以馬內利

原來耶穌又稱為「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人同在的意思。這一個「同在」的應許甚至比中國人所嚮往的「天人合一」更可企及。「以馬內利」的來臨不單是猶太人在無盡黑夜中的盼望,也是人類尋求安身立命的期待,在他還未生在世上之前,便已擔負了極其沉重的使命,彷彿專為了世人和這個使命而來似的。的確,他的生命就是人類所能得到的最大的禮物,是神奇妙的賜與。假若世上少了他的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人類的文化便將黯然失色。

「耶穌」這個名字委實是奇妙無比的,因祂要將人類,就是上帝的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祂又稱為「基督」(拯救者),希伯來話就是「彌賽亞」。祂使上帝與人和好,故又稱為「以馬內利」。距離耶穌誕生前七百多年,在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中,祂又稱為「奇妙的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和平的君」。

耶穌是「奇妙的策士」,因為祂是「道」成了肉身,所以奇妙且充滿智慧,是我們在黑暗摸索者的明燈和領路人。耶穌是「全能的上帝」,因為祂是完全的神在人間,所以祂有能力平靜風浪、叫瞎子看見瘸腿行走;祂不單叫死人復活,祂自己更從死亡中復活過來,戰勝了撒旦和撒旦所掌的死權。

耶穌是「永在的父」,因為祂雖然是子也是父,應許永遠與凡信靠祂的人同在。祂要作我們的父,我們要作祂的兒女。耶穌是「和平的君」,因為祂是應許繼大衛作王直到永遠的全人類的君王。祂要建立上帝的愛與和平的國度,使人與祂自己和好,又使人與人和好。

人心的嚮往

正如當晚在伯利恆之野地,牧羊人所聽見的一樣,天使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加福音2:10-11)他是一個莫大的禮物,正因為他是人類歷世歷代所尋索的唯一盼望。

人類自從開竅懂得反省探索自身存在問題的那一天,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困惑無法解決:人的內心有一個不能磨滅的嚮往,推動著個人以及整體人類的前進,但這個嚮往卻又無法為人類所能成就的。更令人沮喪的乃是發現人無法達至完善的嚮往也是因為自己的緣故

歷世歷代的人都渴望建造人間樂土,然而,只要有人所在之處就沒有樂土。這是人類存在本質的悲劇。人乃是世間苦痛的主要根源!一切可以成善的事情落在人的手中,也可以立刻轉變為惡,而其中的關鍵又有大部分是自己所無法控制的。有許多時候蓄意為善,反倒成惡,為自己和別人帶來極深遠的痛苦。

人類雖然不斷努力精進,但是歷史無情地揭露了一個是我們無法接受的事實:天國是不能由人手所締造的!生命的完善甚至也是無法由人自身去體現的!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人類自我完善的失敗史。

直至天使向馬利亞宣告的那一天開始,人類才醒悟:天國是一個禮物,人性的完善是上帝藉著耶穌所賜與的恩典。耶穌的出生,就是上帝對人類所賜下的最大的禮物。這一個禮物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從罪疚中得拯救

耶穌基督的誕生帶來了一項十分重要的信息:上帝要藉著他把人類從罪惡裏拯救出來!人類自從醒覺有「我」之存在的一剎那,便生活在罪疚之中。有人認為,聖經指出人類問題的根源在「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極其重要的發現。罪就是人類慢性卻致命的不治之症。罪本身是發生在關係之中的,是人與上帝,或人與人,甚至是人與自己的關係上出現了矛盾。這一種罪雖然由人而種,卻不能由作孽者自救。犯罪的人需要獲得被得罪了的對方的赦免,罪才得以解決。耶穌來了就是帶來上帝的赦免,使人不再活在罪疚之中。從罪疚中得釋放,人才能夠在「成聖」(追求人性的完善)中得自由。

中古時候有一群在沙漠修道的人,被人稱為「沙漠的教父」(The Fathers of Desert),他們單單以「耶穌」這個名字來默想,便使他們的靈修進入奇妙的境界。現在正逢聖誕佳節,讓我們除了享受購物與派對,或結伴出遊的歡樂之外,也默想這一位奇妙的救主和祂名字所含蘊的豐富意義吧!

(本文作者為美國德州西南浸信會神學院教牧學博士班候選人,美國德州雅靈頓華人浸信會會牧)

伯利恆之星

賴俊明

很多與聖誕夜相關的圖片或故事,都提及在天上出現的一顆大星星,由於是在伯利恆被看見的,故人們稱之為「伯利恆之星」,聯合聖經公會在公元2000的千禧年時,就是以此星為記號。我們彷彿可見在那個漆黑的伯利恆天空下,東方三博士騎著駱駝,伴著陣陣駝鈴聲,尾隨著這顆明亮的星星而來,為要朝拜那猶太人的王─小孩子耶穌。

這整個事件最早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二章,裡面提到這伯利恆之星的出現和博士拜見耶穌的事。到底「伯利恆之星」是什麼?想知道這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就得先讀《馬太福音》第二章。 

伯利恆之星

聖經上有關這顆星的描述並沒有提供太大的線索,至於這星到底是哪一顆?我們現在還看得到嗎?有學者認為它是彗星的出現,或是恆星的爆炸,也有學者說是行星「合」(亦即兩星的經度相同)的現象。許多天文學家針對此天象做許多的考證,但目前尚無一致的看法。因為一個有異的星象,應該不只一個地方觀察得到,其他的地區也會有這樣的記錄才是,然而我們在其他的文獻記錄中,卻很難找到相同的記錄。

唯一類似的,是在《漢書‧天文志》的說道:在漢哀帝建平二年二月,「新星」出魔羯座七十餘日。另在《漢書‧哀帝本記》裡也提到漢哀帝建平三年另出現一個異樣的星象。有學者說這兩個分別在公元前四年和五年出現的明星,就是博士們分別在東方,以及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所看到的兩顆星,至於到底是不是,我們並無法確定,因為這牽連到耶穌誕生的年份。

對於耶穌誕生的確切年日,根據學者們判斷可能為公元前七年至五年之間,這是根據「希律作王」及「戶口普查」等事件發生的時間而歸納的結果。這個時間與上述之明星出現的時期大致相符。然而《馬太福音書》裡並沒有提到這些博士是在耶穌幾歲時來訪,有些聖誕劇中加入博士們在平安夜裡帶著禮物來訪的片段,其實並不符合實際的情形;有可能當博士們來訪時耶穌已有好幾個月大了,或更可能一歲多了,這也是為何希律王要下令將伯利恆城及四境,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孩都殺盡的推算來源。

東方三博士

之前人們一般都認為,有三個博士由東方前往耶路撒冷;其實聖經上並沒有告訴我們確切的人數,會判斷為三位,大概跟他們獻上的黃金,乳藥和沒香等三樣禮物有關係;但至少兩個以上的人前來則是可確定的。另外,「博士」在原文裡也可解為「智者」而不單只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頭銜,而且越來越多學者認為這裡所指的可能還是觀察天象的學者。因此現代中文譯本將他們譯為「星象家」(現中譯本馬太福音2:1)。

在那個時期,看懂天上的星象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在曠野裡行走,若不會辨識星座的位置,則常常會弄錯方向而迷路。但這幾個智者不單只是辨識一般的大方向,還注意到有一顆星的升起,可見他們對星象是何等熟悉。在東方的波斯(大約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一帶),觀星術那時已很發達,所以在畫家筆下這些智者往往都是穿著波斯的衣服騎著駱駝的樣子。

走筆至此,也許讀者們好奇地想知道,那麼,這顆伯利恆之星到底是不是就是中國《漢書》上所記載的那星象?很可惜,我們目前並不能證據鑿鑿地確定,因為《馬太福音》的記載對許多的細節並沒有足夠的描述。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想,就如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那天,也出現在白日時遍地黑暗的自然異象一樣;也許我們不需強要為此奇異的伯利恆星象找到一個足夠的科學證據。

萬物既然都是上主的創造,這些祂手指所造的月亮星宿豈有不聽命於這偉大的造物主呢?如果我們執意要為我們的《聖經》加上一些人的發現,好說服自己去相信《聖經》無誤,豈不是太過於小信了嗎?儘管人們想要揭開那神蹟的面紗,然而這顆在古典名畫中常常出現的明星,就像在《聖經》裡描述的其他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反自然現象一樣,是神的刻意安排,為要教人知道祂是自有永有的上主,是創始成終的主宰。 

(本文作者為聖經公會總幹事)

另類眼光看金錢

梁望惠

在聖誕節時談金錢,好像有點世俗,銅臭味太重了;可是,不是有很多人靠聖誕節推動買氣來發財嗎?而且在此經濟不景氣之時,許多人失業,錢財所代表的物質,畢竟還是人生最基本的需要。因此,我們要趁此熱鬧的節慶來探討聖經中的金錢觀。

上帝算法不同

上帝看待金錢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祂的計算方式也不同。我們在做禮拜時,大概不會有人盯著奉獻袋,看別人奉獻得有否比我多,頂多只是等週報刊出時,再偷瞄幾眼。可是耶穌有一次,不但盯著奉獻箱,還叫一堆門徒一起來看(可12:41-44);原來,有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而耶穌還對門徒說,這兩個小錢比起財主的奉獻來得「多」,耶穌的算術是否不及格呢?

小學生都知道兩個小錢絕對比不上財主所投的,它折合台幣約50元,如有財主奉獻10,000元,10,000元應該是比50元多很多。可是上帝的算法不一樣,祂考量了每個人的能力作分母來計算。50元是寡婦所擁有的一切,50 ¸ 50=100%,財主的存摺裡如果有100,000元,10,000¸100,000=10%,寡婦所獻上的100% 果然比10%還多!

上帝不缺錢

當然,對於擅理財務的人來說,一萬塊的用途還是比兩個小錢來得多。但是上帝並不缺錢,祂要人奉獻十分之一只是希望我們飲水思源,記得一切都從祂而來,何況我們還有十分之九可以盡情地享用。

上帝不但不缺錢,還樂意賞賜給人。使徒保羅對敬拜各種鬼神的雅典人這樣說:「…天地的主。他不住人所建造的殿宇,也不需要人的任何供奉;因為他自己把生命、氣息,和萬物賜給人類。」(徒17:24-25)。在聖誕節的時刻,人們紀念上帝將祂的獨生愛子賞賜給人,就互相餽贈禮物。保羅曾說:「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顧惜,給了我們眾人。既然這樣,他不會也把萬物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8:32) 這兩處所說的「萬物」當然包括金錢。上帝其實很願意把許多美好的東西賞賜給我們,如瑪拉基3:10所言,如果我們奉獻所得的十分之一,祂就要打開天上的窗戶,傾倒福氣給我們,甚至無處可容。

有錢可被主用

聖經中一再地告訴我們上帝眷顧卑微的人,抬舉貧寒的人,但是這並不表示祂輕看或排斥有錢人;許多有錢人一樣被上帝所使用。耶穌走遍各城市鄉村傳揚上帝主權福音時,就有一些婦女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他的門徒(路 8:1-3)。耶穌死後,挺身為耶穌收屍安葬的也是一個有錢的人(太 27:57-60)。許多有錢人也在信心的偉人榜上有名。因此,聖經的教導不是不可成為有錢的人,而是要提防以下三點:

1. 貪心,視宗教為發財的門徑(提前 6:5)。
2. 倚靠錢財,心驕氣傲(提前 6:17)。
3. 以財為主,只顧自己(路12:13-21)。

一個人擁有許多錢財時容易心高氣傲,倚靠這些有形的物質,而忘記上帝。上帝要傾倒福氣給以色列人之前,曾叮嚀:「不要以為你們是靠自己的雙手和力量致富的。你們要記住,那是上主─你們的上帝賜給你們力量,使你們致富的。」(申8:17-18) 上帝不是不要人富足,而是怕我們得意忘形,反而自招災難。「錢財轉瞬消失,好像長著翅膀,如老鷹飛走。」(箴23:5) 玩過股票的人對此一定體會深刻,多年辛苦積蓄,一夕之間所剩無幾。還好,折損的只是金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的,有健康的身體和賺錢的能力才是最重要,而這都是從上帝而來,因此我們需要存著感恩的心領受,敬畏祂、倚靠祂、遵祂旨意而行。

我們只是管家

人總是很想自己當家作主,因此不斷地為自己累積各項資源。可是當一個人以為他已經掌控一切的時候,其實是被自己種種慾望所掌控。偏偏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因此容易落入永無止境的追尋,到頭來只是一場空。中文的「財主」名稱取得很傳神,他其實是「以財為主」的,錢財掌管了他,使他必須累積很多的積蓄,才會有安全感。

其實不只是金錢,不斷追求恩賜、才幹、業績、成績、考績等等的,也都是如此。只有「以上帝為主」的人,因為有上帝為靠山,比較容易知足,也知道自己只是一個「管家」,受託管理各項資源。基督徒以「管家」來看待自己,心靈反而得到釋放與自由。是的,耶穌是主,這就是上帝差遣他來到人世間的目的。

(本文內之經文採自《現代中文譯本》)
(本文作者為東南亞神學院神學碩士,現任聖經公會和合本修訂計劃舊約起稿人之一)

耶穌真有其人

鍾鵬章編寫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布魯斯 (F. F. Bruce) 教授,也是聖經批判與訓詁學的權威如此說:「有些作家喜歡把基督的存在當作神話看待,其實他們是不敢根據歷史的証據作進深的研究。基督的歷史性與該撒大帝的歷史性,在未存偏見的歷史學家們看來都是一樣可以証實的事,因此很少歷史學家會認定基督的存在是一個神話故事。」

如果你還以為有關耶穌的事跡只記載於《新約》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書》、《馬可福音書》、《路加福音書》、《約翰福音書》裡,而其他的歷史典籍都隻字不提,那你真的是過時了。不過話說回來,就算只有《路加福音書》上的記載,那麼這些記載的詳盡性和可靠性比起其他歷史人物 (如亞歷山大大帝、該撒大帝等) 在典籍上的記載,其可信度還是更高。在這裏提供一些非基督教資料考據耶穌的歷史性:

1.  塔西圖(Cornelius Tacitus,生於主前52 – 54年間)是羅馬史學家。他在記述尼羅王史跡時,提及耶穌之死及基督徒在羅馬的情形:
「所有來自人的安慰,太子的禮物,供給眾鬼神的香燭都無法贖清尼羅王焚燒羅馬城的罪名。當時基督徒人數愈來愈多,招致羅馬人的厭惡,為了壓制自己焚燒羅馬城的謠言,尼羅王假加焚城之罪于基督徒身上,并對他們酷施嚴刑。基督教的創始人基督,在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 主前14 – 37年間)在位期間,被統管猶大地的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 (Potius Pilate)處死。這種迷信雖曾一度被壓制下來,但後來又死灰復燃,不但是在猶大地,且一直蔓延到羅馬城。」 – 《編年史十五卷》.44 (XV.44)

2.  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 生於主後37年)是猶太史學家,十九歲時成為法利賽人。主後六十六年,他成為加利利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猶太軍隊司令,被擄後則歸附羅馬軍總部。在他著的《猶太古史》十八卷三十三章(Antiq xviii 33)有如下的記載:
「這時猶大地出現一位名叫耶穌的智者 (如果我們能這樣稱呼他的話。) 他能行神跡與奇事,又是許多喜歡追求真理之人的導師。跟隨他的人除了猶太人之外,也有不少是希臘人。這人就是基督,但羅馬巡撫在我們民間領袖的慫恿下,判刑釘他十字架。從起初就愛他的那群人一直没有離棄他,因為他在死後第三天又復活了。眾先知曾預言他的復活以及許許多多有關他的神跡奇事。基督徒就是從基督得名的,直到今天仍然未完全絕跡。」

3.  他勒(Thallus)生於撒瑪利亞的一位外邦人史學家。他的作品都是在主後52年左右寫成,可惜如今都已失傳。我們只能從其他人的作品中略知其零星的片斷。主後221年曾有一位名叫猶非利加納斯(Julius Africanus)的基督徒作家引用他勒的話:
「他勒在其所著的史書第三卷中,對耶穌受難時,遍地變黑的情形解釋為日食,照我看來似乎不合理。」(筆按:當然不合理,因為日食不可能發生在滿月之際,而基督死時正逢滿月時節。) 

我們不要以為有了一些外邦人所寫的有關資料,就把耶穌的歷史性建立在其上。其實真正第一流的史學家應該是路加醫生,他所寫的《路加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可靠性是專家學者所公認的,絕對不是那些懷疑派的人所說的憑空虛構的神話故事。跟其他史學家相比,他的治史態度是非常嚴謹的。現在學術界均一致同意,路加雖是一名醫生,但他是以一個史學家的工作態度從事寫作,且曾正確地使用各式可靠的參考資料。若不是因為他寫的是有關耶穌和基督教會的史跡,他這兩本書可以媲美世上任何一本歷史典籍。

我們都沒有親眼見過那時期所發生過的史事,如果對大部分流傳下來的其他典籍都深信不疑,那就更不需要懷疑路加醫生所寫的記載才是。

(本文作者為網路文字工作者,現於新加坡篤信聖經長老會協恩堂聚會)

讀者回應

呂雅玲 小姐
◉文章感動人心,觸動心弦

潘昱孜 姊妹 
◉聖經季刊的內容很純正,希望你們以後可做成月刊,才不會讓我們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