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季刊 6》第二卷第3期2002年 8月

雲彩的見證

徐淑貞

語言是文化演變的紀錄,常隨著時代變遷而演化。E世代的語言我們聽不懂,同樣地,寫在百年前的《台語巴克禮譯本》中的語句,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有讀不通的地方。於是在聖經公會,有這樣的一個翻譯小組,為《現代台語譯本》默默地耕耘,在這期的季刊中,就由翻譯工作者翁修恭牧師來〈淺談《現代台語譯本》用詞〉,看看一句「我慷慨,你目孔赤」是如何字字斟酌、仔細推敲而來。

許多人對大陸聖經事工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聖經偷運階段,事實上,您可知道在中國早已有聖經印刷廠的發展嗎?我們特別邀請到蔡仁理牧師為我們娓娓道來〈聖經事工在中國〉的篳路藍縷。同時還有彭國瑋博士接續「聖經溯源」系列在〈聖經的傳遞III〉談論 ─《新舊約聖經》的翻譯與傳遞。讀過一系列的「聖經溯源」,是否您曾想過以前的聖經是用甚麼寫的?讓〈羊皮卷的由來〉來為您細說分明。您家中還有未信主的人嗎?想知道神如何藉著音樂家蔡興國將福音帶到家中嗎?〈才德的婦人〉中由蔡媽媽王紫霞女士親口告訴您。

身為編輯,很自然地隨身紀錄週遭發生的故事;並在收集文章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人得到福音的好處,也更看到了不少為福音默默付出的人。如果您曾經得過福音的好處,在神的話語中得過亮光,都請把寶貴的經歷寫下來與我們分享,讓您的見證來激勵更多的朋友,使神的話語得到榮耀。 

聖經的傳遞(3):印刷術發明之前新舊約的翻譯與抄傳

彭國瑋

當教會逐漸成長之後,希臘文的新約與希臘文的舊約(也就是《七十士譯本》)逐漸合併成為基督教的經典。再來我們就要談談《新舊約聖經》合在一起,如何在歷史中傳遞。

在基督教會聖經抄傳的歷史當中,一個與猶太人抄傳聖經的過程很不相同的特點,就是大量的翻譯產生,並同時不斷地在各地抄寫流傳。事實上,如果我們說聖經的傳遞史,就是聖經的翻譯史,是並不為過的。這個大量翻譯的現象告訴我們,初代的教會是宣教的教會:要向不同的民族宣教,就需有不同民族語言的聖經翻譯產生。根據這些不同語言抄本的日期,我們同時就可以瞭解福音如何在當時的世界擴展。

宣教往北部的發展


從抄本的證據來看,我們有主後三百年左右的《敘利亞文譯本》殘片,因此可知在當時基督教已經傳入緊鄰在巴勒斯坦北方的敘利亞。又根據歷史,我們知道大約在主後350-439年之間,聖經翻譯成亞美尼亞文(Armenian),而大約主後450年,也有了喬治亞文(Georgian)的聖經譯本,亞美尼亞與喬治亞是在黑海與裏海之間高加索山區,比敘利亞更北邊,故從這些聖經的譯本,我們可以看到宣教工作往北方的進展。

宣教往南部的發展

至於往南方的宣教工作,根據歷史的記載得知,早在主後270年左右,就有了科普替文(Coptic)的譯本。科普替文是在埃及使用的一種文字,到今天在埃及仍然有非常龐大的科普替教會,這個教會可以回溯到主後三世紀左右(或者更早)宣教士在此建立的事工。另外,到了主後五世紀之間,已經可以確定有衣索匹亞文(Ethiopic)的譯本,因此可知,基督教在這個時候已經深入埃及以南,到今天非洲蘇丹以南的衣索匹亞;而今天在衣索匹亞的教會,同樣也可以回溯到這個時期的宣教運動。

這些向巴勒斯坦北邊與南邊的宣教活動,主要是透過東方教會(希臘教會)完成的,事實上初代教會的發軔,也是在後來東方教會的範圍(北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等地)之內。因此初代教會的擴展,除了向巴勒斯坦的北方與南方擴展之外,同樣也朝向帝國的西邊傳布。那麼向羅馬帝國西邊宣教的情形如何呢?

宣教往西的發展

我們知道,羅馬帝國真正官方的語言是拉丁文,但是由於希臘文化的影響,在商業上與社會的基層,多半使用的語言是希臘文。如果以地理來看,帝國的東部是希臘文的世界,帝國的西部則是拉丁文的世界。基督教從帝國的東部開始,同時是從社會的基層開始,所以《新約聖經》一開始是用希臘文,而且是通俗的希臘文,同時初代教會所使用的舊約也是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但是當基督教逐漸向西方傳佈的時候,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便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拉丁文的譯本(古拉丁譯本)早在二世紀結束之前(大約主後195年)便已經在北非出現,但是真正影響後世最大的拉丁文譯本一直要到四世紀末業、五世紀初才真正出現。鑑於古拉丁譯本的舊約是根據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翻譯成的,加上古拉丁譯本的版本分歧,令人莫衷一是;拉丁教父耶柔米(Jerome)從主後390年左右開始拉丁譯本的修訂工作,這個修訂工作最重要的一個特點,便是根據希伯來原文進行舊約的翻譯。

耶柔米的翻譯在主後404年左右完成,歷時十餘年,這個譯本便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拉丁武加大譯本》(Latin Vulgate),這部聖經也成為後來中世紀教會生活與學術上最主要的聖經。這個拉丁版本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希臘文新約與希伯來文舊約在西方教會(拉丁教會)的式微,直等到改教運動之前,文藝復興開始之後,西方教會對於這些原文聖經的重視才又重新開始。

向西的傳佈,除了拉丁文的譯本之外,四世紀另一個重要的翻譯就是歌德文的譯本,此譯本的產生更將福音帶到羅馬帝國的境界的西北方。

宣教往東的發展

從《拉丁武加大譯本》完成之後,在東方希臘語的世界,不同語言的聖經翻譯工作仍然持續了一段不短的時間。除了前面提及向北與向南的傳佈之外,在六世紀,向東方的世界,初代的宣教士根據科普替文與敘利亞文的譯本,也將聖經翻譯成了阿拉伯文,甚至到了九世紀,東方教會還繼續向北方宣教,並帶來了斯拉夫文譯本的產生。

反觀拉丁的世界,除了與《拉丁武加大譯本》同時代歌德文的譯本之外,聖經翻譯的工作便停頓了下來,聖經傳遞的工作只剩下修道院當中持續的抄傳,此外並沒有重大的聖經譯本產生。這樣持續了將近數百年,一直到主後十二、十三世紀左右,我們才又看到在拉丁世界當中,有各地方言譯本的翻譯工作。根據現有的史料與抄本資料,我們知道在十四世紀結束之前,已經有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以及西班牙文的方言譯本完成,不過這些方言譯本並沒有廣為流傳,甚至在大多數地區被當時的天主教當局所禁用。

這些早期聖經譯本的翻譯工作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也是今天教會需要再次注意的,就是「聖經翻譯與宣教事工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我們需要留意,整個聯合聖經公會是個宣教單位,美國、香港、台灣等各地的聖經公會也是宣教的單位。各地聖經公會從發行聖經所獲得的經費,是為了投入在更多的聖經翻譯事工之上,以致於我們可以讓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可以有人人讀得懂的聖經;因此當您從聖經公會購買聖經,或者是為聖經公會奉獻的時候,請了解這是宣教的工作的參與!


﹝本文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聖經研究),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

聖經事工在中國

蔡仁理

神的話語在中國的傳入是早在大唐時期,約為唐太宗貞觀九年(主後六三五年),直到(主後七八一年)唐德宗時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為這個時期做了最好的見證。然而長久以來,在中國的漫長文化軌跡中及儒道佛法及帝制的影響下,神的話語一直無法印行流傳。這情形直到主後一八二三年英國宣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出版《神天聖書》後,才慢慢轉變。

自從馬禮遜成功地完成新舊約聖經的翻譯之後,許多歐美各大宗派的宣教士紛紛開始合作翻譯許多不同版本的聖經,其中以一九一九年出版的《官話和合本新舊約全書》又名《國語和合本》最受到歡迎,這譯本出版不到十年即通行中國全國各地,銷售量遠超過任何譯本,得到大眾的認定。

到了一九五零年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主政,因盡量減少民間的宗教活動,聖經的出版工作日漸慘澹;甚至到了文革期間,教會遭受到迫害而瓦解,聖經也慢慢被世人遺忘,眼看著許多宣教士的心血就要化為無有。幸而,在其他的華人世界裡,教會與信徒仍珍惜著《國語和合本》,知道這聖經得來不易,並藉著閱讀此一譯本,熟知神的話語和祂的救贖,進而得以在基督的生命中成長;基督教文化也因此能在華人世界裡逐漸發芽成長。

然而,我們不以自己的得著為目標,更甚者我們想到了在中國的手足,他們乾枯的心靈也同樣需要聖經話語的滋潤。很多人藉著探親之餘,紛紛攜帶聖經贈送親友,此一聖經需求的迴響,在華人世界引起許多的回應並引起一陣偷運聖經的潮流。有鑒於此,中國教會遂試著自行開始印製聖經,然而印製的紙質粗糙,成品並不理想,於是中國基督教協會(China Christian Corporation)透過愛德基金會(Amity Foundation)邀請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ies)一起參與。聯合聖經公會看見了這樣的需要,遂開始籌資並透過中國基督教協會成立外資合作的第一個方案 ─ 愛德印刷廠。

聖經的印製 一九八七年愛德基金會與聯合聖經公會在中國南京成立了南京愛德印刷廠(NanJing Amity Printing Co. Ltd),主要為印製聖經,同時也協助當地的社會教育文宣或其他產品的印行;草創之時皆由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辦事部擔任拓荒者。當時由於中國國內的物資嚴重缺乏,所有從歐洲運進的機械,廠房運作的資金,以及印刷專家的招聘,員工訓練等事宜,都由聖經公會協助籌畫備辦。

聖經公會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能就其經濟能力來購買一本他能閱讀的聖經。」為了讓中國的信徒可以買得起聖經,降低製作成本是首要的考慮,故印刷所需的紙張皆由聯合聖經公會免費提供。聯合聖經公會特別自海外進口聖經紙張供應給愛德印刷廠,一直到了一九九四年,當中國有能力製作該種紙張時才改自國內購買。同時,聖經紙的採購也是以需要量來評量,亦即由中國基督教協會統計的基督徒聖經需求來決定每一年的聖經印刷出版數量。

聖經的發行 隨著基督教人口的激增,聖經印製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印製聖經成為聖經公會最有效益的宣教活動。

自一九八八年至二零零二年,愛德印刷廠已印製了總共約三千萬本聖經,供應給當地的信徒應是綽綽有餘。外傳中國境內聖經嚴重缺乏,導致許多熱心的基督徒紛紛以各種方式運送聖經進入中國,甚而時傳出因誤蹈法規而遭受處罰;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行為,因為愛德印刷廠印出來的聖經都藉著中國基督教協會裡的聖經出版委員會負責供應配發到全國75個供應站。當然,若有主內肢體願為中國的信徒盡一份心力,也可在當地的聖經公會付費並指明奉獻的對象與地址,聖經公會就可以代為安排將聖經送達致贈對象的手中。

聖經的翻譯 此外,鑒於中國地幅遼闊地方語言豐富,除了官方語言外,方言的翻譯事工亦不容忽視。聯合聖經公會受到中國基督教協會的邀請,遂開始支持許多翻譯顧問投入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方言聖經翻譯事工,希冀協助推動提高地方的知識與教育的啟發。

除了方言聖經之外,聖經公會對聖經的推廣並不限於教派,遂也投入在中國天主教聖經的印製事工,平均一年供應約十萬本發行量的聖經紙張,以利天主教聖經的發行。

中國大陸的聖經供應事工成果,可說是聯合聖經公會在90年代最大最有效的事工計劃。當初700萬美元投資的成本,曾被保守地估計若能印送到大陸100萬本聖經即能符合經濟效益;但是神的祝福大大超過我們所求所想,愛德印刷廠在2002年的12月11日即將慶祝第3000萬本聖經的印製發行,這是我們在設立之初所預想不到的。聖經公會樂見在久經枯乾的文化荒漠中,中國人民能得到神話語的滋潤,心靈能得到釋放,這皆仰賴於聖靈的動工,使神的道不被捆綁,得以運行無阻;而我們只是按照神給的機會,努力盡自己的本分做主的工罷了。

在此特別感謝駱維仁博士提供部分資料。

(本文作者乃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現任董事長,前任中華民國聖經公會總幹事。)

才德的婦人

王紫霞 口述 / 徐淑貞 整理

我的小兒子興國常常四處去做音樂佈道,用音樂把人帶到神的面前來,這實在是神的恩典,也是興國的福氣。我也要感謝神賜給我這麼好的福氣,讓兒子把福音帶到家裡來。

興國在高中時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後就很熱心,也常常帶教會的朋友來到家中。我很喜歡和他們聊天,偶而聽聽他們講些基督教的道理,雖然感覺不錯,卻總覺得我們是拜拜的家庭,和他們還是不同的。孩子信了基督教我沒辦法,但我自己可不能背祖,我有那麼多祖先牌位,還有一些其他的神,若不拜,婆婆也會怪罪。所以既使對他們所說的信仰有些心動,卻還是沒有行動。沒想到,神的靈卻先從我婆婆開始動工。

那時,婆婆因癌症病重住院了好久時間,兒子與教會的朋友一直為我婆婆熱心代禱,看到他們主內兄弟姊妹的主動關懷,我們都很感激;所以當高齡的婆婆決定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時,我們也都理解。記得當時婆婆孱弱地需要幾位人員的扶持方能走進池裡受浸,但受完浸時,她自己卻能扶著牆壁走出池子的景象,我那時嚇了一跳,心中還想著:「這是什麼樣的神這麼厲害?」婆婆受浸後沒多久就進入病危時期,當時我一直隨侍在旁,看著婆婆過世時的安詳神情,心中很受感動。

婆婆在臨終前曾提及要以基督教的儀式為她辦理身後之事,我在當時卻不加理會,並認為婆婆頭腦已經不大清楚了,所以就聽由小叔的意見而為婆婆準備辦理頭七祭拜等事宜。記得準備祭拜當日,我剛好因需要動盲腸手術而住院,先生又不在國內,遂委請小叔代理,而小叔及妯娌竟然在當天紛紛因意外受傷而臨時無法行動。我在醫院裡聽到此意外,心裡一沈,知道耶和華果真是忌偶像的神,才把婆婆的遺言交代說了出來,於是大家決定遵循基督教儀式為婆婆辦理追思禮拜。很自然的,教會弟兄姊妹又熱心地協助,使婆婆的告別式辦得很隆重、又深具意義;許多親友都稱讚我們處理的很周到得宜,連我那拿香拜拜的大姊,都在參加了告別式之後告訴我心中的欣羨之意。

我頓時明白自己的愚昧,竟然不懂得珍惜這上好的福份。於是開始拿起家中的聖經閱讀,想要追求更多的好處。當我讀到箴言第三十一章裡論及賢妻的行為,「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更提到家人的態度改變「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我心中受到激勵,很希望自己也可以得到如此的祝福。只是要如何開始呢?於是請教了兒子的教會牧師,牧師也很熱心的向我解釋一些疑難,在婆婆的追思禮拜後大約一個月,我也接受了洗禮。

成為基督徒後,對聖經上的話更好奇,更想明白。知道教會開設有查經班,我幾乎每天騎腳踏車從永和到和平東路三段參加查經,神的話語也越來越鮮明,讓我明白一個人不能敬拜神同時又拜偶像,於是鼓起勇氣來,知道應該趕快處理家中祭拜的偶像,所以邀請教會傳道人協助將偶像拆除。未信主之前我非常迷信,聽到什麼神靈驗就跟著去拜,也不懂所拜的對象是什麼,只知道要求神明保佑發達,怎知家中越拜越敗。

自從我信了主,讀了神的話語,明白人的罪性與軟弱,知道我不能憑自己的能力改變生命,基督徒的樣式就漸漸從我生命中流露出來。聖經上也說「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箴言31:30〉不但如此,神祝福我的家人,讓福音也在我家興旺。丈夫和另外兩個兒子們訝異於我的回轉,漸漸了解這是神的動工,使我的個性有柔和謙卑的樣式,這樣的改變使他們也願意與我一起走入教會去了解福音,更先後受洗成為基督徒。

每當我想到神的祝福,就忍不住要讚美祂的大能,並樂意四處傳福音,甚至有勇氣公開的為祂做見證。如同〈箴言31:10〉上說:「才德的婦人誰能得着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祂不因我為一婦人而藐視我,反而大大的賜福給我連及我的家人與事業,祂真是一位守信實的神。

(王紫霞女士育有三子一女,小兒子乃為名音樂家蔡興國。)

淺談《現代台語譯本》用詞  -「我慷慨,你目孔赤」
“Goa khong-khai, li bak-khang-chhiah” – 馬太福音20:1-16

翁修恭

〈馬太福音〉二十章1-16節的段題是「葡萄園中的工人」。耶穌藉著葡萄園主人僱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一天一塊銀幣為工資,平等對待不同時段進入園裡工作者的事,闡明關於天國的真理。

此故事的最後一段,10至15節很精采,記述工人與園主關於工資的爭論,雙方各提出不同理論,主張己見,想說服對方屈從。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上說:「輪到那些最早來工作的人來領工資,他們以為一定會多得些,可是每個人也只領到一塊銀幣。」所以,「他們領到之後,就埋怨主人:『這些最後進來的人只做了一小時的工,我們卻整天在烈日下勞作,而你付給他們的竟跟付給我們的一樣!』」他們埋怨園主待人不公。

對此埋怨,主人解釋說:「朋友,我並沒有佔你的便宜。你不是同意每天一塊銀幣的工資嗎?」《現代中文譯本》「我並沒有佔你便宜」此詞,在《和合本》中譯為「我不虧負你」,《合和本修訂版》改為「我沒虧待你」。《台語巴克禮譯本》為「我砪是無公道款待你」,中文是「我不是不公道對待你」。但原文英譯”I am doing you no wrong,”,也可譯為”I am not unfair to you”,意思是「我沒有惡待你」,或「我沒有做加害你的事」。另一譯詞的意思是「我沒不公平(不公道)對待你」。但《現代台語譯本》譯為「我無互你吃虧」─ goa bo ho li chiah-khui。「吃虧」一詞是現代用語,無論中文或台語均通用。

第15節《現代中文譯本》說「難道我無權使用我的錢嗎?」原文是 ”May I not do what I want with what is mine?” 意思是「我不可以照我的意思處理我的東西?」另一原文的英譯是”Am I not allowed to do what I choose with what belongs to me?” ─ 「對於屬於我之物,不允許我做我願意做的事嗎?」原文中沒有「錢」一詞,但意思很清楚,「我的東西」或「屬於我之物」都是指錢。翻譯時應該把暗含的(implicit)明確表示出來(make explicit),《現代中文譯本》的譯法較正確;《和合本》認為:「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的譯詞忠實於原文,但不夠明確。所謂「東西」是指「錢」,應該明確說出來較好。

《台語巴克禮譯本》為:「用我的物行我所愛豈勿会做得?」─ eng goa e mih, kia goa so ai, kiam boe choe-tit? 此譯法與《和合本》相同,忠實於原文,但意思不夠明確。「勿会做得」現代人已聽不懂,應該是「勿会用得」。所以《現代台語譯本》改為「Goa eng ka-ki e mih choe goa so ai choe e, kiam boe eng tit?」─ 「我用家己的物做我所愛做的,豈勿会用得?」此譯法與《和合本》的譯法相同。《現代英文譯本》與《現代中文譯本》相同,把what is mine明確地說出是money─ “Don’t I have the right to do as I wish with my own money?”

15節的後半句,《台語巴克禮譯本》為:「抑是因為我做好,你口的目赤嗎?」─ 「a-si in-ui goa choe ho, li teh bak-chhiah mah?」 「目赤」的現代台語是﹝目孔赤﹞─ bak-khang-chhiah,意思是嫉妒。「Goa khong-khai, li bak-khang-chhiah si bo?」─「我慷慨,你目孔赤是無?」《現代中文譯本》為「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嗎?」《和合本》為「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目赤」與「紅了眼」均以眼睛的顏色表示感情或感受,有相同之處,很有趣。

再看《現代中文譯本》的「待人慷慨」一詞,《和合本》為「作好人」,《台語巴克禮譯本》為「做好」。「做好」意思不夠清楚,或會解為「做完」,「作好人」的意思較為明確。此詞現代台語譯為「慷慨」,「Goa khong-khai」─「我慷慨」,慷慨一詞中文與台語均通用,意思明確。

14節《台語巴克禮譯本》為「你的你提做你去」─ li e li theh, choe li khi,原文是 “Take what belongs to you and go. ” 或 “Take what is yours and go.” 《現代英文譯本》為 “ Now take your pay and go home.” 《現代中文譯本》為「拿你的錢回去吧!」《和合本》最簡單「拿你的走吧!」修訂版多加一字「錢」為「拿你的錢走吧!」《現代台語譯本》為「Theh li e kang-chi, tng-khi!」─ 「提你的工錢,返去!」把「你的」和「你的錢」再進一步改為「你的工錢」,把暗含的意思在此更明確地譯出來。

編按:
翻譯的工作是個繁冗的過程;翻譯人員不厭其煩地對一個字詞的用法再三斟酌,是希望將來完成的《現代台語譯本》是一個會講台語的人都能唸得出來,讀得明白的聖經譯本。目前官方對台語文運用並無一認定的標準,許多對台語文有心的朋友遂開始研究台語文的語彙與詞法,然而由於每個人對自己慣用的語句都有一些堅持,至今仍無法為台語文的使用訂下一套標準,這也是翻譯人員常遇到的困難。

目前《現代台語譯本》已經出版了〈歌羅西人書〉,〈馬太福音〉,及〈腓力比書〉的羅馬字版試讀本,提供有志者免費索取,目的乃是希望有興趣研究的朋友指教,集思廣益,好出版一本大家都能接受的現代台語譯本聖經。

(本文作者為《現代台語譯本》翻譯工作者,現任聖經公會董事長) 

羊皮卷的由來

本會資料室

參加過千禧年手抄本聖經運動的人,或許有興趣知道,聖經究竟是用什麼質材來抄寫的。

原先,大部分的文字都是書寫在蒲草做成的紙張上。蒲草盛產於埃及,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由於人才濟濟,學術地位崇高,憑著天時地利人和,擁有當時最負盛名的圖書館。舊約聖經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在此地完成,時約公元前200-300年。

公元前第二世紀,地中海北端的古城別迦摩,其國王雄心勃勃,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稍具規模的圖書館,以與亞歷山大城一別苗頭。可是,別迦摩並不生產蒲草紙的原料,只得向埃及大量購買。埃及國王得知其用意,為確保亞歷山大城在學術上一支獨秀的領導地位,下令禁止輸出;別迦摩國王一氣之下,派人研發其他的書寫材料,羊皮於是成為嶄新的書寫替代品。

這個故事的細節究竟有幾分真實,我們無從得知。事實上,羊皮作為書寫材料,可能還開始得更早。不過,別迦摩以品質極佳的羊皮卷聞名於世,則是無庸置疑的,英文的羊皮卷parchment,就是從別迦摩城的希臘發音而來。

羊皮之取得必須宰殺羊隻,當然比較昂貴,據估計,新舊約全書,至少需要宰殺 360隻羊才能容納得下。但是羊皮卷的品質較好,可以保存甚久,不至損壞。像公元第四世紀的梵蒂岡抄本和西乃抄本就是用羊皮卷來寫的,它們均涵蓋新舊約全書。

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上帝如要行事,絕不會受人的狹隘心胸所限,而且挫折可以迸出創意的火花。羊皮卷是別迦摩留給我們的資產,活在新舊世紀交替的我們,又準備留給後人什麼呢?

讀者回應 6

許美資 小姐 /北縣永和市
☺ 你們的刊物文字和美術編輯都做很好,我很喜歡。

林毓哲 先生 /北縣新店市
☺ 我最欣賞的文章: 認識你的一本書 ─ 聖經
☺ 理由: 在幾次偶然的機會中曾聽過翁景民老師的信息分享,在得知他信主的過程裡,發現他尋找的真理是如此的寶貴,更盼望自己和未信主的朋友也能更認識主。

石劍平 先生 /台北市
☺ 我最欣賞的文章: 我家的阿媽
☺ 理由: 感人肺腑

陳潔慧 小姐 /台中縣豐原市
☺ 我最欣賞的文章: 認識你的一本書 ─ 聖經
☺ 理由: 翁景民教授是一位擁有美好見證的基督徒,從報上讀過有關他的報導後相當感動,在這篇中有他追求信仰乃至於受洗歸主的過程,證實了聖經真的是一本認識你的書。
☺ 我對貴刊的建議:可以增加一些福音見證的文章、聖經文學或藝術導讀,及聖經各書卷之起源、歷史背景等文章。

特此感謝許美順姊妹奉獻$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