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季刊 2》第一卷第 1 期2001年 8月

浪潮中的磐石

編輯/ 徐淑貞

在多變的世代裡,流行的電子玩意兒每天在變,書店架上的暢銷書每週在更替,究竟有什麼是能亙遠恆久的呢?天地都要廢去,神的話卻要完全;愈是弔詭變異的時期,我們愈知道只有聖經是永久的倚靠。

在本期季刊中,「新約聖經的形成」幫助您瞭解整個新約聖經的來源,彭國瑋博士的解說讓您更清楚聖經的背景。對聖經望文生畏嗎?黃春生牧師以「讀經的認識與方法」帶領您如何查考聖經。神揀選怎樣的人來成就大事?「小人物立大功」給了我們很好的提醒,梅翰生校長認為小女子也可以成為大人物的祝福。不知該用什麼工具書嗎?讀了陳鳳翔的「註釋書與我」,您會有會心一笑的感覺。

聖經的形成:新約聖經的形成

彭國瑋

(上一期我們論及舊約如何形成…)
如果關於舊約的成書年代與舊約正典形成的時間,我們無法有完整的答案,那麼新約的情形如何呢?相對於舊約文獻的形成橫跨至少五、六百年,甚至可能將近一千年的時間,新約文獻形成的時期要短得多了。根據學者一般的認定,新約最早的文獻是<加拉太書>,它是大約在主後48年,最晚被寫成的新約書卷;既使有不同的意見,絕大多數的學者會接受在主後90年左右,所有的新約書卷都已經完成。

因此,新約的廿七卷書是在短短四十年的時間之內完成的,這與舊約經卷漫長的成書過程,有著非常強烈的對比。

那麼,什麼時候新約正典以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形式出現呢?早在主後二世紀的初期,一位異端的領袖馬吉安(Marcion)便已經編列了一份他所認定的新約正典,由於馬吉安極端的反對舊約律法,因此在他的正典清單當中,只有保羅的十本書信以及一本刪改過的<路加福音>。

換句話說,在最後一本新約書卷形成之後的五、六十年之間,新約正典已經開始逐漸在形成。因著馬吉安以及其他異端的影響,初代教會也就開始重視正典的問題。到了二世紀末,在一份稱為「穆拉托利清單」(Muratorian list)的文件當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今天新約正典隱然形成。在之後的歷史當中,對於<希伯來書>、<啟示錄>、<彼得後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猶大書>是否應視為正典,少數地區的教會仍有所爭辯,但是除這些少數的地區之外,我們可以說今天的新約正典在二世紀末的時候已經為絕大多數的教會所接受與使用。

在新約正典匯集的過程,保羅書信是最早被集結成書的。初代教父伊格那丟(Ignatius)、坡旅甲(Polycarp)、異端馬吉安、以及<彼得後書>都可以見證,大約在二世紀初(甚至之前),保羅書信已經收集成為冊子流傳。

在福音書方面,從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ry)(約主後150年殉道)的見證,我們知道在二世紀中葉之前,許多不同的福音書已經開始流傳。但是到了主後170年左右,塔提安(Tatian)編纂了「四福音合參(Diatessaron)」暗示到了二世紀的下半葉,我們如今熟知的四福音已經從諸多的福音書當中脫穎而出,成為教會普遍接納具有權威的福音書;到了二世紀末之前,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已經被西方(拉丁)教會視為具有正典的地位。

至於一般書信(或稱「大公書信」)的集結,一直要到接近四世紀時,才逐漸確定;主要的問題,是彼得後書、約翰二、三書、猶大書是否應視為正典的討論到此時才逐漸明朗。在四世紀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的<教會歷史>當中,我們才第一次看到七本「大公書信」的清單,而這組「大公書信」集結成冊的時間,應該是在三世紀當中。

<使徒行傳>雖然是路加福音的下卷,但是因著路加福音很早就被分離出來單獨流傳,同時教會對使徒行傳的注意與重視,略遲於路加福音;一直要到接近二世紀末,當異端的問題逐漸增加(特別是面對馬吉安),使徒行傳才成為主流教會用來強調本身教導的正統性與大公性。

<啟示錄>在整個正典形成史當中,產生最多的爭議。早在二世紀末之前,西方(拉丁)教會便已經當作聖經引用,東方教會則多半以寓意法解釋與使用。

但是在三世紀當中,在北非埃及產生了到底啟示錄該字面地詮釋或者寓意地詮釋的爭辯。在爭辯的當中,主張寓意法的亞歷山太主教丟尼修(Dionysius)否認啟示錄的使徒權威,之後東方(希臘)教會便傾向於拒絕啟示錄的正典性。之後由於後來被訂為異端的孟他努主義(Montanism)對於啟示錄的使用,使得西方教會對啟示錄的權威與真實性也產生爭辯。雖然有這些爭辯,西方教會仍然普遍使用啟示錄,但是東方教會一直到四世紀末,才全面接納啟示錄,同時只接受無千禧年觀點的寓意法解釋。

到了主後397年第三次迦太基大公會議(the Third Council of Carthage)中,各地主教們齊聚共同承認今天通行的廿七本新約書卷為正典。從新約正典形成的歷史來看,這個會議的意義只是追認教會已經通行兩百年的新約書卷為正典而已,並不是重新制訂新的新約正典,因為在此時所有關於新約正典的爭議都已經平息多時。

簡單地說,在主後一世紀的後半葉,新約個別的書卷逐漸撰寫完成,然後經過整個的第二世紀,在主後二世紀的末葉,除少數書卷外,今天的新約正典的雛形已經形成同時廣為當時的教會接受。而新約正典的傳遞,也從二世紀當中便已經開始,我們以後會更詳細的介紹。

(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

讀經的認識與方法 

黃春生

上帝的話語是教會與基督徒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改革家約翰.加爾文就曾說:「教會是奠基在上帝的話語上。」我們讀經的目的是:你也記得你從小就明白聖經,就是能給你智慧、指引你藉信靠基督耶穌而獲得拯救的那本書。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或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每一卷聖經),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要使侍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種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5-17);也因此,讀聖經的生活將使我們的生活有力,充滿平安與喜樂的祝福。

基督徒都有讀經的經驗,但是有二點讀經忌諱的態度,我們還是要警惕:

1. 隨興而讀
就是沒有目標,沒有計畫的讀。許多人查經或讀聖經常常依據自己的喜好或心情來靈修,甚至沒有一定的查經進度,而是隨意的翻閱聖經,這種讀經方式是談不上查考聖經的。隨興而讀的態度很容易使讀經停頓,無法持之以恆;而且這種方式對認識聖經的信息,以及對心靈的提升並沒有利益。

2. 為尋找答案而讀
此種態度類似將聖經當成「百科全書」,遇到問題就在聖經裡找答案。這種方式很容易將聖經的原意扭曲,或造成以偏蓋全。也有人採「主題式」的研讀,但這種方式容易忽略了作者在編輯上的用意,以及前後文的背景。

對於個人靈修的讀經,個人有以下的建議:
1. 要有系統的研讀,且逐章逐卷地讀,可以自己訂定讀經進度,或參考聖經公會或其他讀經機構所規劃的進度。

2. 準備一本沒有任何記號的聖經,因為這樣才不會影響我們重新閱讀的心境。讀過之後,可在聖經上面記下眉批,寫下心得與要點,因此有許多人在讀經一輪後,就買一本新的聖經。最好是選用最新翻譯的聖經,愈新的聖經譯本,在用語上會愈口語化,也較貼近現代人的語言習慣,更有助於經文的意義。若可以同時參考二本以上不同譯本的聖經,更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經文的遣詞用語。特別不要選用有註釋的聖經作為讀經時的聖經,因為很多人習慣看註釋的內容,而忽略聖經的本文,這樣的作法將使我們的思想侷限在既有的註釋上,因而喪失上帝對我們啟示的機會。因我將有註釋的聖經歸類為參考書。

3. 在研讀時,不要間斷地唸出來可以幫助我們完整的掌握經文的上下文。而不要讀一段就想該段的意思,這樣我們將忽略經文的連貫性。讀經很困難的就是養成習慣,若是可以固定一段時間來研讀,勢必是有幫助的。且一開始就堅定持續是成功的關鍵,不要被「僅此一次」或「明天再讀」的怠惰所影響。要培養新的習慣一般需要三個星期,要將新的習慣成為生活的習慣,又需花三至四個星期。然後,你就可以「天天」快樂的靈修。

4. 研讀的態度也很重要。就是要保持謙卑受教的心,讓上帝的話和上帝的靈不斷改變我們的生命,並跟隨基督。如同丹麥哲學家祈克果所說:「我們要瞭解基督,不能從『觀念』來瞭解,而是從『跟從』主耶穌來瞭解。」上帝的價值觀往往與人的價值觀相差甚遠,甚至南轅北轍,真的要懇求上帝的憐憫,使我們有能力回應祂的挑戰。

對於讀經的方法或步驟有很多種,但個人認為「頭心手查經法」最為簡單易學,所達成的效果也很大。頭心手查經法是種漸進式的查經方法,從經文的瞭解到啟發,從心靈的啟發到實踐,一步步的向真理來更新。其方法就是「頭、心、手」三步驟:
1. 從「頭」開始,即經文研究,發現所讀經文有何字義,背景與上下文的問題,對經文有一概括性的認識。若遇到難懂得經文時,可以參考相關的聖經註釋書,或向牧師請教。
2. 找出經文的「中心」主題或鑰節為何。尤其注意重要的鑰字、鑰詞,因為這些重要的字、詞,是我們掌握經文中心信息的關鍵。此外,有的經節是整段經文的重要鑰節或是金句,若是找出整段的鑰節,將有助於我們掌握整段經文的中心信息。
3. 將所領受的信息加以著「手」實踐,因此可以鼓勵查經者提出生活上的反省與實踐,並且可以互相認罪與代禱。

以上簡略談及讀經的二點忌諱,四點建議,以及「頭、心、手查經法」,重要的是各位要趕快決志,堅定持續地查考聖經吧!

(作者為重新長老教會牧師)

兒童聖經 ─智慧的話叢書

徐淑貞

在國外唸書時,常常有機會到人家家裡看顧小朋友。有次在一個家庭中看到了一套兒童聖經,覺得裡面的人物很有特色,畫風很活潑,版面視覺效果也很好,遂拿起來和小朋友一起閱讀。心中遂想這套兒童聖經真是不錯,一定能得到大眾的認同。 
回到台灣,才對這套書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原來,兒童聖經─智慧的話叢書從第一到第十冊都是由香港聖經公會印製的,不但製作精美,文字和色彩也很豐富。該系列的畫家關汝強先生原本是一位雕刻玉器或偶像的工匠;但是,上帝有祂奇妙的旨意,在關先生悔改成為基督徒後,他成了一位傳遞福音信息的畫家,而且他的畫也因神的祝福,成為有力的宣教器皿。

曾在四年之中創下了一百萬本的銷售量,也被翻譯成12種不同的國際語言,受到世界不同角落的孩子喜歡;這套兒童聖經還在美國聖經公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被列為基督教福音書中最受歡迎的圖畫造型之一,真正幫助了兒童享受到閱讀聖經的樂趣。
不但如此,這套兒童聖經的受惠者不僅只於小孩子,上帝也大大使用兒童聖經來傳遞祂的大能。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閱讀香港聖經公會出版的這套兒童聖經時,都很喜歡書中的繪圖,同時也被書中所傳遞的信息而感動。

一份優良的讀本是可以超越年齡代溝的限制,而成為老少咸宜的書籍。不過,要把字裡行間都有雋永含意的聖經編寫成讓孩子和大人都喜歡,又不失其真義的繪本,是一項極困難的挑戰;然而,可顯見的,這套兒童聖經─智慧的話叢書成功地做到了。

*感謝香港聖經公會提供資料參考。

小人物立大功 

梅翰生

一位美國的俄裔友人,夫婦鶼鰈情深,凡事倚賴丈夫。不幸中年喪偶,悲慟之餘決定要學獨立。她重返學校,花四年時間學法律,得到律師執照後,參與一家頗具規模的聯合律師事務所。努力工作的成果,四、五年後她在事務所眾律師中排名第二。五十多歲的她,雖然得了帕金森病,仍然雄心勃勃。她說,喪偶之後醒悟到要活出自己,不甘心只作一個沒沒無聞的 “nobody”,要爭取成為被人羨慕的 “somebody”。許多人和她一樣,希望做個出人頭地的人。

由這位朋友,讓我想到舊約聖經中的一位nobody,雖是一位無名無姓的平常女孩,卻在平常中流露出高貴的情操,值得今日基督徒欣賞和學習。

列王紀下5:2-3記載著:
先前亞蘭人成群地出去,從以色列國擄了一個小女子,這女子就服事乃縵的妻。她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乃縵進去,告訴他主人說,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

那患了大痲瘋的主人乃縵是亞蘭的大元帥,就是他的部下將小女子從以色列擄到亞蘭來,並強迫她做服事人的奴僕工作。乃縵可以說是這女孩的仇人,她沒有如常人般的怨恨、咒詛,卻以行動表現她能「愛你的仇敵,為逼迫你的人禱告」。

這位小女子,在家鄉以色列必出身於很好的家庭,受過良好教育,小小的年紀就知道「先知」,並知道先知住在撒馬利亞,想必具備相當廣博的知識。她從大小姐的身分,淪為奴僕,不見她抱怨或沮喪,倒坦然接受不公平的命運。她是以愛心取代仇恨,以對神堅定的信心面對生活挫折的人。

「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這「巴不得」三個字充分表達了小女孩的情詞懇切。先知「必」能治好大痲瘋,這必是多麼大的信心。她深信先知以利沙有從神來的權柄,可以治好乃縵的病,因之她的主人乃縵有機會認識大能的真神。

這小女孩平日的表現一定非常值得主人信賴,乃縵立即接受她的建議,馬上去見亞蘭王說:「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亞蘭王也相信她的話,因為王對乃縵說:「你可以去。」這兩位擁有極大權威的人,立即相信並且接受這奴僕身分的小女子的話,是受小女子信心的感動。

乃縵的大痲瘋被治癒後,他對先知以利沙說:「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能幫助他主人的身體和靈魂都得到醫治,是這以色列小女子偉大的心願。
這位無名無姓的女子是Nobody嗎?

(作者為衛理女中前校長,聖經公會董事)

本文可用於小組查經,歡迎轉載。
討論與分享:
1. 你認為這個無名無姓的以色列女子是一個nobody嗎?為什麼?
2. 如果你遇到像這女子這樣大的生活變故和挫折,對神你還會保持信心嗎?你會怎麼想?你會怎麼做?
3. 如何做一個讓別人信賴的人?這對傳福音有幫助嗎?為什麼?

註釋書與我

陳鳳翔

信耶穌的基督徒,有兩件基本要事 ─ 「讀經」和「禱告」;透過這兩個管道,我們會越來越認識所信的為何、明白上帝的心意。然而這兩件事說簡
單,可以很簡單,即便是市井小民,都可以馬上就會讀經與禱告。說難,即便是神學博士或修道士,用一輩子的時間也學不完。

就拿「讀經」來做例子。大一初信主時,好不容易打工攢錢買了那麼一本黑皮的和合本聖經,當晚睡覺的時候,很寶貝地將之放在枕頭邊。隔天早上一
起床,便按著輔導的交代,在書桌前禱告、讀聖經。才開始讀,便發現聖經並沒有如我想像中那麼好讀。我可是堂堂的國立大學生阿!白紙黑字的聖經怎麼讀起來,挫折連連?

輔導說先讀新約,但是第一卷馬太福音書一開頭寫了一大堆「誰生誰」,這關我啥事?跑去樓下找大二學姐問,她翻開她的聖經給我看,那一段一片血紅,原來是她用紅筆標上句逗,表示也不懂。學姐說看不懂就先跳過去,總有一天會懂的。不過我可沒這耐性,積壓一堆問號在胸中,那會把我悶死。我突然想到輔導好像說要先讀約翰福音書,這是寫給不是猶太人的「外國人」看的。馬上跑回房間,再用力一翻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天啊!這是繞口令嗎? 

道就是神,那又如何與神同在?還有究竟什麼是「道」?是那個黑白色揉成圓圓的陰陽圖嗎?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一節就把我的頭給想破了。我只好乖乖地學著學姐,拿出紅筆標句逗,表示看過,但看不懂。

有一回我看到一位學長,讀經的時候,聖經旁邊放著一本咖啡色的書,裡面密密麻麻一堆英文字。我問他那是什麼,他說那是 NIV Study Bible,聖經的註釋書。「什麼?什麼註釋書?什麼叫做註釋書?」他就示範註釋書的使用給我看。哇,這真是太神奇了!經文旁邊有著一堆詳盡名詞的解釋。什麼是「太初」、什麼是「道」、什麼是「陳設餅」、什麼是「逾越節」都有註解。我馬上就頓悟,這本書就是學長、輔導、牧師聖經功力強的秘密武器。

當年我們大學生很多都是第一代基督徒,信耶穌大多受到家裡的反對,買聖經都得自己存錢,不可能叫爸媽幫忙出錢,這類註釋書當然就更別提。所以
許多想要好好認識聖經的大學生,第一本註釋書,大概就是這本稍微便宜的 NIV Study Bible。但是早就有另一本很普及的中文註釋書【聖經—串珠‧註釋本(新舊約全書)】(證主出版、中神編纂),不過因為價格將近三倍,大都望而興嘆。

如今經濟比以前寬裕多了,買本註釋書對多數人而言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而基督教的出版社更是出版很多很棒的聖經註釋書。有類似上面提到的 NIV或證主,一本註釋書包含全部的聖經註釋;另外,有些書卷分開出版六十六本的註釋書,這種註釋書裡頭資料更是詳細。可以分開買、要研讀哪一本就買那一本,或一口氣全套買起來,一整排放在書架上煞是壯觀!我自己平日靈修讀經,喜歡直接用「聖經經文旁邊附上簡單註釋」的那種。因為萬一有什麼不太清楚,就直接瞄一下旁邊的註釋,而不影響閱讀的流暢。而若是研經,才用分書卷的註釋書(與其他工具書),因為研經需要夠多的資料來分析。

為自己買一本註釋書吧!這樣子就不會每次常找牧師、輔導們的麻煩,問東問西。或是不好意思問,憋在肚子裡,可是會悶出靈性上的病。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永恆與當代網站站長)

中英文聖經為什麼不一樣?

資料室

聖經公會同工,您好,
我們都認為台灣的聖經公會所翻譯出的聖經,比較美國聖經公會所翻譯出的英文聖經,讀起來這兩類聖經的內容有很多地方會不相同,是很有疑慮的。
懇請賜教說明。
台北市 劉美杏

有人問,為什麼台灣的聖經公會所翻譯出來的聖經,和英文聖經的內容有許多地方不一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即使是同一種語言的聖經,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而這些版本內容都有些許不同。像中文就有和合本、現代中文譯本、新譯本、呂振中譯本等;英文更多,常見的有英王詹姆士譯本、新修訂標準譯本、現代英文譯本、新國際譯本等等。

聖經譯本內容如果不一樣,可能有兩個原因:1. 翻譯的原則不一樣;2 所根據的抄本不同。有的聖經版本為求在文法或語句上和原文盡量一致,讀起來有時會感到彆腳,所採用的隱喻現代人也無法理解。近代的翻譯理論多求「意義相符、功能對等」,換句話說,就是要用現代人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如此,在選詞和語法上可能比較自由。雖然每一個翻譯都希望能夠達到信、達、雅這三個目標,但是為了適應不同讀者群的需要,每一個譯本都會根據其翻譯原則來作斟酌,因此翻譯出來有些地方讀起來就會有所不同。

聖經寫成的時候,並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方便,有印刷術、有電腦,當時是每一本都由人工來抄寫。因此,同一卷書或同一段經文就有許多不同的抄本。這些抄本和抄本之間可能偶爾會有一些差異,有一門專門的學科就是在研究哪些抄本比較原始、比較正確,這是十八世紀末才開始的一門學問。我們現在才知道改教運動時翻譯的德文路德聖經,還有英王詹姆士譯本,它們在翻譯時所根據的希臘文抄本並非最接近原始新約文獻的抄本。但由於英王詹姆士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地位極其崇高,其影響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才逐漸減弱。中文的和合本正是這時候翻譯的,因此深受英王詹姆士譯本及其後繼者修訂譯本的影響。以今天經文鑑別學的角度來看,和合本所根據的原文並不是今天我們所知最原始的抄本。二十世紀50-60年代以後所出版的中英文譯本,包括現代中文譯本,所根據的希臘文抄本才是我們今天所知最接近原始抄本的原文。

舉一個例子來說,馬太福音6:13主禱文的結尾:「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和合本將這一句放在正文,但是現代的譯本都將它放在註解。這段結尾是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教會為了在崇拜中使用而加上去的,最古老的抄本並沒有這一段。

不過,像這樣的差異在全本聖經當中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二,而真正對經文意義會有重大影響的不到千分之一。不但如此,所有核心教義都不會因為有這些異文存在而有所改變,所以我們不用太擔心。但這些差異提醒我們,在研經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參考、比較現代的譯本,因為這些譯本所根據的抄本比較接近原文。

這樣說並不是要我們將老的譯本丟棄,以和合本來說,它的語言已經成為教會語言的一部分,是教會寶貴的資產,信徒對它的情感也不可能割捨。但是當我們查經時應該知道,和合本因為翻譯年代的緣故,其背後的抄本已經不是我們今日所知最古老的抄本,因此對照現代中文譯本以及其他新的英文譯本,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最古老的抄本在說些什麼。如此,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譯本得到更多的幫助。

聖經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