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季刊9》第三卷第 2期2003年 10月

栽種與收成

編輯 / 徐淑貞

在此收成的同時,回頭才細數忙碌的結果。從沒想到過要豐收,得先辛苦的收割,更遑論先前的栽種。而自己,也在這懵懂摸索的事工中,不知覺的成長。

成長,意味著新舊的交替。聖經裡提到過許多世代交替的例子,翁修恭牧師就藉著「以利亞的外袍」教導我們面對交棒時的態度。神的話語中有許多寶貴的啟示,方啟泰醫師分享他在幫助病患對抗SARS時,神的話如何鼓勵他「專心仰賴來抗煞」。你喜歡讀經嗎?是否常常無法持續固定靈修讀經?李鴻志牧師就告訴大家「聖經與我二十年」是如何走過來的。

同時在聖經溯源系列裡,彭國瑋博士闡述聖經翻譯的濫觴 -「英文聖經的翻譯」。另外,你是否曾思想過「上帝的名字耶和華」的原由?梁望惠老師在本期中就為我們仔細的分析探討。

辛苦採擷的果實,也許不夠壯碩。但僅將收成的成果呈現給天上的父,願祂親自使用,讓聖經季刊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以利亞的外袍

翁修恭

教會與福音機構經過創設者和經營者多年的努力,都要面臨接棒的問題。如何接續原有的異象,繼續直奔前面的標竿,往往是教會與福音機構最大的挑戰;聖經裡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交接」就是個很好的典範。

以利亞脫下外袍,披在以利沙身上

以利亞離開先知的職務很突然,方法也很特別,當時以利亞正忙於對付異教和政治聯合之強大勢力的挑戰。列王紀上第十八章記載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單獨與四百五十個巴力的先知爭鬥,結果以利亞大勝,並把敵人全部殺光。

巴力先知背後有國王亞哈和王后耶洗碧的政治勢力為靠山,猛烈攻擊,想把耶和華宗教毀滅。因上主的特別賜助,以利亞獲得了奇蹟式的勝利,但後來遭受國王亞哈和王后耶洗碧的反擊,以利亞招架不住,逃到曠野去避難。在那裡接受了上主的指示,為各地膏立新王,又膏立以利沙接替他做先知(列王紀上19:15-16)。

先知職務的移交極為簡單,「以利亞脫下外袍,披在以利沙身上」(列王紀上19:19),任務的移交就完成了。但背後卻涵蓄著深邃的意思,亦即「必須尊主為大,照上主的旨意去做」。職務的移交需依照規則進行,但更需遵照上主的旨示,一切事工和人事必須依信仰為據決定並進行。

當時以利亞脫下外袍,披在以利沙身上。這件外袍不只是以利亞的工作服 – 他時常穿著;更是以利亞作先知的標誌 – 人們看見此外袍就認出他是以利亞。「以利亞脫下外袍,披在以利沙身上」表示職務的移交,把先知的職責交給以利沙去繼承。

以利亞珍惜此件外袍,他也要求以利沙要珍惜並經常穿著,用來作先知的標誌,有了標誌才能辨認真偽。有外袍披在身上,言詞、行動就需要符合身份,使人看出你所擔負的職務。當事者本身必須珍惜,並慎重行使,為人作事均須符合所擔任的職務。

以利亞穿的外袍也是一種戰袍,他經常穿著這件外袍與巴力先知作戰。這件戰袍代表著他作戰的經歷,經歷是作戰勝利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職務頭銜不只是名譽,更是責任,需要擔負實際經營任務,並作他人的表率。聖經叫我們:「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看別人比自己高明。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要以基督耶穌作為榜樣。」(腓立比書2:3-5) 以利亞把外袍披在以利沙身上的動作,形式簡單,意義卻深遠,期待我們藉此簡單的典禮能覺察上主深遠的旨意和指示。

請把你的能力加倍給我

以利亞把外袍披在以利沙身上就離開了。列王紀下第二章記載,以利亞被接上天之前再次見到以利沙的經過,以利沙知道以利亞不久就要離開的消息,趕快跟著他,以利亞幾次叫以利沙留著不要跟著他,以利沙回答:「我指著永生的上主和你發誓,我決不離開你。」於是他們一起走。(列王紀下2:4-6)

既然以利沙已經領受以利亞給他的外袍,並且以利亞公開宣示以利沙是他的繼承人,以利沙對以利亞還有什麼要求呢?照理,職務繼承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就到此告一段落,可以分開,各人走各人的路。因此,以利亞問以利沙:「我被接去之前,你要我為你作什麼?」對此,以利沙回答:「請把你的能力加倍給我,使我成為你的繼承人。」(列王紀下2:9)

以利沙作以利亞的繼承人所需要的,不只是作為職務標誌的外袍而已,更在於其內涵 – 能力。以利沙懂得主動尋求能力,知道這是往後服事所需,這是所有承接前人者的典範。以利亞有許多寶貴的資產和經歷;如果以利沙不覺需要,不主動要求,既使以利亞願意留給他,可能亦無法派上用場。惟有接續者,積極主動去尋求,能珍惜;這些寶貴的資產才能發揮。

以利亞關於什麼是能力並沒有解答,對如何獲得能力卻有明確的指示。「如果你看見我被接去,你就會得著」,這是甚麼意思?這表示,以利亞在,以利沙就得不到能力,他離開了,以利沙才能得著能力。這樣看來,以利亞會成為以利沙得到能力的阻礙,這並不表示以利亞會阻礙以利沙得著能力,而是以利亞在,以利沙就會過份依靠他,以致於自己不能自主,不去努力,發揮不出自己的特質。以利亞要以利沙斷絕對他的依靠,叫他放膽去做,這樣才能伸展自己的恩賜。

如何謹守職分作有智慧的傳道人,實非只靠我們的意志所能做到的。我們應倚賴從神而來的能力,而不是只靠人的才幹,在神職上更是如此。積極為神的國尋找願意委身的信徒,將異象承傳且持守著信心離開,才不失為一個盡忠職守的主僕。 

本文作者曾為濟南教會牧師,現為《現代台語譯本》翻譯工作者,聖經公會董事長。

討論與分享
1. 如何接續前人的異象,繼續往前?具體可行的步驟有哪些?
2. 如何尊重先前者的貢獻?
3. 怎樣發掘同工恩賜,做有計畫的栽培?
4. 怎樣認清神的僕人的身份,知所進退?

【聖經改變人生系列】「專心仰賴」來抗『煞』

方啟泰 口述 / 徐淑貞 整理

自認為防疫保護做的十分完善的台灣,好久沒有傳染病的發生;卻突然由一個從大陸回國的家庭開始,帶來了SARS病毒,使長期生活在安逸社會中的台灣人真的嚇壞了!『SARS』,被稱為本世紀黑死病,全民開始面對一個輕易可奪去生命的敵人,然而若沒有一個有盼望的生命,怎能敵過這黑暗的勢力?

我在台大服務已十年,面對像SARS這樣的傳染病,感到是一項極大的考驗。在疫情開始之初,醫院研究團隊就發現,SARS傳染的媒介是經由飛沫直接進入體內,導致破壞身體的免疫功能。聽到這樣的研究報告,讓我不禁感到恐懼,當下即聯想到會導至一場傳染病的擴散。而台大醫院遂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立即規劃了專屬病房收納SARS病患。後來病患一再湧入,為了避免傳染源的散發,台大醫院決定使用台大舊院區作為SARS專門病房的所在地。這樣的考量完全是因為台大醫院舊院區的空調是獨立運作,避免與其它空間的空氣循環,讓病情不因透過中央空調的傳播而擴大疫情,對病情控制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安排也提高了其他病患的安全性。

在經過無數次的禱告後,上帝輕聲的告訴我:「你該為這群病人付出一已之力,為主的緣故在他們中間作榜樣。」於是我自願加入新成立的SARS病房團隊。由於此次任務,臨時又匆促,台大醫院並沒有規劃太多的人力來支持此項緊急行動,而僅由一位主治醫師、七位住院醫師,再加上護理人員及自願加入服務的同仁,來照顧從剛剛開始近三十床的SARS病患,到最後約莫照顧近七十位病患。

十多人的團隊,要面對這個可致命的疾病,每個人依然是全力以赴,全時間奉獻在其中,若要形容我們的處境,只有四個字「身心交瘁」可以形容。我們的壓力來自醫學專業判斷的考驗;從未見過的疾病,該用什麼藥?又該怎樣降低同仁被傳染的可能?對付這種在醫學院沒有教導過的疾病,我們卻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在我最軟弱的時候,上帝聽了我的呼求,也看見了我的需要;外科部門的醫師及護理人員,也陸續加入我們的團隊為此次救援行動貢獻力量。這股新血的注入,再一次提振我團隊的士氣,更堅定我努力對抗SARS的決心。面對SARS病情變化多端,所以不能保證每個病人都能痊癒,即使我經常面對生離死別,還是會因無法拯救該病患而給自己相當的壓力。

自從在大三決志信主,上帝的話在我工作上一直給予極大的支持。(箴言3:5)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這句經文也在此時同樣扶持我走這艱苦的路程。我當初主動加入團隊,就是因想到《以斯帖記》裡面末底改對以斯帖所說的「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4)這句經文告訴我要把握這個機會,活出主的樣式。當然在照顧病患時,心情會比較焦慮、沉重,因為這次判斷病情及治療方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專業抉擇,沒有其他的諮詢輔助,只能交託在禱告中,相信神會在我身上作工並給予幫助。

SARS首例雖然出現在台大醫院,但三位台商病患,在醫護人員及照護環境的安排照顧下,病情可算是完全在控制中,它們並不是造成後來此次疫情散佈的主要病例。而真正發生SARS集體感染事件,可說是在和平醫院傳出。和平醫院對疫情的疏忽,導致SARS病情急速擴散,迫得動用了上百倍的社會資源去抑止。一味的防堵讓台灣全島正式陷入SARS恐慌,不難看出主事者的態度及面對問題時的應變能力,這些因素造成台大與和平醫院兩者對疫情態度的迥異,危機處理的結果自然不同。

病毒不會無中生有,在現代人與自然的日盛衝擊之下,人與自然若無法和平相處,未來奇怪的疾病也將愈來愈多。人們應從聖經上學習,在造物者面前謙卑;這次SARS就是可能與人的飲食習慣很有關係。廣東人好野味,此行為深深影響了1918年以來的禽流感到2003年的SARS,假若情況依舊不改善,更駭人的疾病將在日後繼續威脅著我們的生活。 

本文受訪者為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受訪日期為2003年6月26日。

【聖經溯源系列】聖經的傳遞(五):英文聖經的翻譯 之一

彭國瑋

1535年5月21日,丁道爾因翻譯了英文聖經被天主教的支持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所派的人逮捕,同時被控傳佈異端。該年的10月6日,丁道爾被處火刑燒死;他臨死之前最後的一句話是:「主啊!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當丁道爾死的同一年,一本完整的英文新舊約聖經由科芬戴爾(Miles Coverdale)編輯出版,並獻給當時的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科芬戴爾所編的聖經,新約是根據丁道爾新約修訂而成的,而舊約則採用了丁道爾的翻譯。

從丁道爾以後,英文聖經的翻譯工作呈現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到了十七世紀初的英語世界,形成了兩本英文聖經彼此競爭的情形:教會領袖偏好使用的「主教聖經(Bishops Bible)」,以及普羅大眾所愛用的「日內瓦聖經(Geneva Bible)」。這個情況使得當時的英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在1604年召開一個會議討論這個議題,在會議當中一位清教徒的領袖提議以新的譯本取代這兩個通行的譯本。英王詹姆士一世核准後,就於1606年開始翻譯工作,並在1611年發行「英王詹姆士譯本(King James Version)」,後來被稱為「英王欽定本(KJV)」。在發行之初,這個英文聖經備受攻擊,但是在出版之後四十年左右,「英王詹姆士譯本」終於取代了「日內瓦聖經」,成為英語世界最具權威的譯本,一直到三百多年之後的今天,這個譯本仍被認為是英語文學最高的成就之一。

「英王詹姆士譯本」從發行之後,馬上就開始許多的修訂,事實上最初的幾版當中,幾乎版版都有修改。如果我們比對1614年的版本,就對照出400多處與1611年的版本不同。之後修訂的工作一直持續不斷,其中最重要的是1769年牛津大學布雷內博士(Dr. Benjamin Blayney)的修訂,他花了四年的時間,修訂的部分達數千處。而今天仍然流通的「英王詹姆士譯本」,都是這本經過布雷內修訂的版本。

到了1870年,因著語言的改變以及經文鑑別的進展,英國聖公會聯合其他宗派開始進行更大幅度的修訂,新約於1881年完成,舊約於1885完成,次經於1895年完成。單單新約的部分,跟舊有的「英王詹姆士譯本」就有三萬處的不同。這個版本在英國稱為「修訂譯本(Revised Version)」。美國的學者根據這個版本加以修訂以適應美式的語言習慣,於1901年出版了「美國標準譯本(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這個修訂本獲得了非常正面的迴響。我們可以說,在「美國標準譯本(ASV)」出版之前,英文聖經基本上是英國學者的成果,而「美國標準譯本」的完成可以看做是在美國本土的學者開始參與聖經翻譯的濫觴。 

本文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聖經研究),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

【聖經與我系列】聖經與我廿年

李鴻志

懂事以來,第一次接觸聖經,是我大學重考時,那時看完聯考的書之後,就順便讀一章中英文聖經,以增進英文實力。當我認識耶穌受死的情景,深覺耶穌是為我而死,那一刻,我內心激盪、流淚不已,便與耶穌產生永恆關係的開始。

畢業後服志願役,我進入台東管訓隊服務,便把以前讀聖經的感動,對許多受刑人講述。每週我用八小時,向四個中隊約五百人分享一章的約翰福音,我只想把當時的感動,跟人分享。不知怎樣,愈傳講愈愛講,直到後來快退伍時,因為無法講完所有約翰福音,於是以「耶穌傳」影片,作為結束。受刑人看到耶穌被釘十架的情景,如同他們所受的苦,許多人被耶穌的愛感動而溼潤了眼眶,在獄中因而受浸者超過百人。我們將鐘點費,拿來買聖經;只要有人受浸,都送他們每人一本,並親自為他們題字,印象中,我和一位弟兄合贈聖經應該超過一百本。

之後,我加入學園傳道會,專門對學生傳福音,有四年多的時間,我在自己的母校(文化大學)帶領人信主。如果有人願意相信,我便挑戰他們購買屬於自己的聖經。對初信者而言,那是很高的代價,若能自己擁有,則是他們作門徒的開始。我深以挑戰他們能擁有自己的聖經為滿足,因為付過金錢,才會珍惜閱讀。當我離開學園傳道會後,有一位自稱是我屬靈兒子的學生也送我一本聖經,並勉勵我,因他知道聖經是我的最愛,所以把最愛的獻給我。

神學院畢業後,遇有學弟按立傳道,我也送他們聖經,並親自提字「願上帝透過你的生命見證,成為祂話語的出口」,我很真誠祝福他們,因為傳道人若能將自己完全沈浸在聖經裡,成為聖經的傳遞者,那就是世上最美的一幅畫。

九年前,我開始把自己的靈修心得跟內人分享。每天我提早半小時起床,預先讀好後,再把研經心得跟內人報告。有了負責對象,讀起經來相當起勁。但牧會後,孩子稍長、教會行政也忙,全家靈修漸漸變成例行公事,最後就消失無蹤。直到今年暑假,一次家庭退修聚會中,突然覺得自己離神的話好遠,我已失去預備講道的心。因而,跟家人討論能否重新恢復家人靈修?經過大家同意,現在每天早上我五點半起來預備,六點再叫家人一起禱告,之後,我便跟其中一人靈修。真的,為家人預備屬靈食物,有負責的對象,實行起來真是帶勁。

當我認真邀請家人從「申命記」開始一起查經,家人關係皆有明顯改善,同時我用這卷經文,做為講台供應,也有截然不同的發現。因為主動面對解經的困難,當認真去理解時,這樣的努力,對現今的生活,有非常明確的指引。

回想過去廿年接觸聖經以來,我都是片斷累積知識,講道也是講自己喜歡講的,而沒有踏實鑽研,所以一直沒有連貫性的理解。當我發現這些盲點後,便下定決心,往後的廿年,決不再如此含糊度過。人生沒有幾個廿年,未來若能讓聖經的心意歷史重現,那麼,我便不會錯用聖經。

我立志,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持之以恆、順序地研讀聖經,因為過去廿年,對我而言是慘痛的教訓,但願未來廿年,聖經可以成為我的最愛,不是隨便說說,而是具體呈現。 

本文作者目前牧會於木柵浸信會。

【聖經小百科】上帝的名字耶和華

梁望惠

希伯來文是一種拼音文字,由22個字母組成,舊約聖經由希伯來文寫成,在傳遞的時候原先只有子音,以色列人看見這些字都可以念出來,這就好像學過中文的人看了國字可以認得,不需要倚賴注音符號。但是以色列人被擄以後生活在異地,漸漸地不再熟悉母語,很多人不懂希伯來文,需要有人翻譯講解才能明白,經文的傳遞就靠會堂的拉比。為免這些讀音失傳,第七世紀以後拉比開始為這些子音經文加註母音。

當時發明的母音系統有好幾種,最後流傳下來的是提庇哩亞系統(Tiberian),也就是現行希伯來文聖經的標法。不過在標註母音的過程中,有些字由於種種理由拉比認為應該念成別的字,而不是像經文所寫的那樣。可是他們又不想更改被視為神聖的子音經文,於是就保留原有的子音經文,而將他們認為應念的字的子音和母音拆開,將母音標在原有經文下面,子音寫在書卷的左右空白處,同時在經文上面加註一個圓圈,意思是讀者一看到這個圓圈,就應該看旁邊的子音來配經文中他們所標註的母音。

換句話說,對這些字而言,現有經文中出現的母音和子音組合,其實是一個不存在的詞彙,經文中的母音應該搭配書卷左右空白處的子音來讀。拉比看到這些字絕對不會直接將母音配經文的子音讀出來,因為這裡所標註的母音並不屬於經文的子音,而是屬於書卷左右空白處的子音。經文原有的字稱為「寫型」(KETIV),書卷左右空白處的字就稱為「讀型」(QERE)。這是希伯來文聖經的一個特色,有時會造成研讀時的困難。

歸納起來,這樣的字在舊約聖經約有1300多個,拉比認為要改念成別的字的理由約可分為四類:1. 神學上的理由,2. 美學上的理由,3. 文法上的理由,4. 有重要的異文。上帝的名字耶和華 (英文Jehovah德文 Jehova)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上帝啟示摩西祂的名字是YHWH(出埃及記三:13-15),子音的經文就是這四個字母而已。到底這四個子音要如何讀出來? 在經文傳遞的過程中,被擄以後由於猶太人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而以Adonay (上主) 來代替,每次一看到YHWH這四個字母,他們就讀成Adonay,因此標註母音的時候他們是將Adonay 的母音標在經文出現的YHWH之下而形成:英文Jehovah德文 Jehova中文耶和華。

耶和華就是這樣的一個組合字,是將要讀的Adonay (上主) 的母音a, o, a和經文出現的YHWH 的子音組合成的一個讀音,Jehovah這個組合字雖然出現在經文中,但是猶太人並不讀成「Jehovah」,即「耶和華」,而讀Adonay (上主)。聖經翻譯成德文、英文之初,由於不知道 Jehovah 是這樣的一個組合字,譯者直接就將這個組合字音譯成英文Jehovah、德文 Jehova,中文也隨之譯成耶和華。不過很快地學者們就發現,這樣的翻譯是一個誤會(註 1),於是紛紛改譯成其他譯名,英譯以LORD為最普遍。

目前沒有人知道YHWH 的原本讀音為何。近代學者根據語言學的探討,大部分都同意其讀音為Yahweh (雅威),因為其短形式Yah出現在經文許多地方以及人名當中。因此 New Jerusalem Bible將它譯為 Yahweh,有一些中文的神學著作也將此字譯為「雅威」。不過如果將「耶和華」全部改譯成「雅威」恐怕華語教會界還不能接受。中文聖經新標點和合本、新譯本保留「耶和華」,呂振中譯本用「永恆主」,現代中文譯本譯成「上主」,當代譯本用「主」。不過有些經節要迴避「耶和華」這個譯詞也有困難,例如以賽亞書42:8「我是耶和華,這是我的名;」現代中文譯本就譯成「我是上主;耶和華是我的名。」呂振中譯本譯成「我耶和華,這是我的名;」(註 2)

雖然「雅威」是上帝的名字YHWH 最有可能的讀音,但由於華語教會沿用「耶和華」已久,有關聖經和信仰方面的事務,大部分的人又傾向於保守,不容易接受改變,可能「耶和華」還得使用一段不算短的時日。只是不知道上帝是否喜歡我們這樣稱呼祂,或者祂一點也不在乎人們怎麼稱呼祂? 

本文作者為東南亞神學院神學碩士,現任聖經公會和合本修訂計劃舊約起稿人之一。

註1:造成這樣的誤會還有一個原因,拉比通常將他們認為應念的子音寫在書卷左右的空白處,但有少數幾個字,由於出現頻繁,就省略不寫,YHWH 和「耶路撒冷」是最明顯的兩個例子,這種字稱為「永遠的寫型」。

註2:呂振中譯本雖然將YHWH 譯為永恆主,保留「耶和華」的尚有25處:出 3:15, 6:3, 15:3, 33:19, 34:6, 詩 68:4, 賽 42:8, 47:4, 48:2, 51:15, 54:5, 耶 10:16, 16:21, 32:18, 33:2, 46:18, 48:15, 50:34, 51:19, 51:57, 何 12:5, 摩 4:13, 5:8, 5:27, 9:6。現代中文譯本譯成「耶和華」的共有 31處,除了以上 25處之外又多了下列6處:創 4:26, 22:14, 出 34:5, 士 6:24, 耶 10:1,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