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告神的名
編輯/徐淑貞
今年初夏的台北過得很戰兢,因為全民面對著一個看不到的敵人- SARS(一種新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流竄造成前所未有的慌亂,我們打得不只是防疫的戰爭,也是人心的爭戰。對付疫災我們有口罩與隔離衣,然而對付人心的爭戰呢?我們用什麼來防堵自私心的擴散?用什麼來安定社會的慌亂?周榮輝牧師就藉著詩篇116篇提醒大家「以感謝為祭」來更加倚靠神。
在社會上我們也見到了大家的老朋友 – 孫越弟兄當仁不讓的擔任起代言人,頻頻提醒眾人SARS的相關資訊。您想知道是什麼力量使他不遺餘力地投入公益活動嗎?看看「我們成了一臺戲」裡,孫越因信仰而做了怎樣的抉擇。除了中文聖經之外,您知道台灣聖經公會還出版了哪些語言的聖經嗎?我們特別訪問了星‧歐拉姆牧師講述「阿美語聖經與我」的緣起,讓大家知道學者在作聖經翻譯時所需考量的文化保留。然而,對許多信徒而言,神奇妙的話是不可測度的奧秘,凡夫俗子豈可明瞭?丁長勤傳道就用「讀聖經有那麼難嗎?」來介紹大家如何更親近聖經。
許多讀者迫不及待想知道「印刷術發明後的聖經傳遞」情形如何,相信彭國瑋博士的詳細說明定能滿足您的疑問。本年度第一季的季刊因故停刊一次,對此不得已的突發狀況,我們在此致上歉意,也感謝讀者的詢問與關切,並懇請大家繼續的支持與代禱。
聖經的傳遞(4):印刷術發明後
彭國瑋
編按:本文承接刊期6內文「聖經的傳遞﹝三﹞」
文藝復興所帶來的人文主義,帶來了對聖經原文(特別是希臘文)研究的復興,因此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的研究、以及古抄本的研究,都受到當時學者的重視。不僅如此,改教運動「唯獨聖經」以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使得將聖經翻譯成地方語言的事工不僅不再受到天主教會的壓抑,同時成為教會發展的必要工作。不過,如果沒有主後1450年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版印刷,人文主義的學者不可能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傳遞出去,宗教改革者也沒有辦法將地方語言的聖經譯本帶給廣大的人群。
談到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我們需要知道古騰堡印製的第一件重要產品就是一本聖經,經文採用耶柔米的拉丁武加大譯本,印行的時間大約是在1452-1456年之間,印行的地點是今天德國的買因茲(Mainz)。這本聖經每一頁有四十二行,因此又稱為四十二行聖經。談到這裡,如果各位弟兄有機會到德國旅行,經過法蘭克福(Frankfurt a.M.),應該預留一天的時間,到法蘭克福西邊的買因茲,去看看古騰堡博物館,在那裡各位可以看到第一台的活字版印刷機,以及一本四十二行聖經。
在這本拉丁文聖經印行之後的五十年間,不同的出版社至少出版了一百版不同的拉丁文聖經。到了1488年,也就是第一本聖經印行之後卅多年,全部的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也出版了。到了1500年,主要的西歐方言聖經(波西米亞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也都出版了。
比較奇怪的是,新約希臘文聖經在印刷術發明之後,並沒有立刻出版,一直到1514年才出現在西班牙刊印的康普路屯並排版聖經(Complutensian Polyglot),1516年才出現人文主義者伊拉斯母(Desiderius Erasmus)在瑞士巴賽爾(Basel)刊印的的新約希臘文聖經單行本。換句話說,新約希臘文聖經一直要到印刷術發明六十年之後才問世。
為什麼延誤這麼久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印刷技術的問題,在希臘文的手寫的小楷體當中,有許多字母變體與雙字母的連體,結果產生的希臘字形不只是希臘字母的廿四個,而是有兩百多個,這樣的情形使得製造希臘文活字模非常的困難與昂貴。
第二,當時已經流傳了許多希臘文聖經的抄本,因此出版希臘文聖經之前,需要某個程度解決經文鑑別的問題。
第三,當時的天主教會擔心希臘文聖經的出版,會使得通曉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學者,有機會批評教會法定的拉丁文譯本。由於這個擔心,也使得天主教出資並策劃的康普路屯並排版聖經,雖然在1514年就已經排版完成,但是要到1522年才真正開始大量發行。
雖然新約希臘聖經的印行,比起拉丁文與希伯來文聖經要來得晚,但是從宗教改革聖經翻譯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太遲。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丁堡(Wittenberg)教堂的大門釘上著名的九十五條揭開了改教運動的序幕,之後宗教改革的風潮蔓延到歐洲的其他地方。改教運動「唯獨聖經」以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使得方言聖經翻譯成了另一波伴隨宗教改革而來的風潮。
這一波方言聖經翻譯的風潮,與之前十二世紀開始的方言聖經翻譯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的翻譯是根據拉丁的譯本翻譯的,而這一波方言聖經的翻譯,則是根據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翻譯的。這個差別的意義不只是底本不同而已。過去的方言聖經在使用上,只是幫助不懂拉丁文的信徒瞭解聖經的梗概,不能夠取代拉丁武加大譯本的權威,但是這些直接從原文翻譯的方言聖經卻是要取代拉丁武加大譯本的權威,成為教會生活中最主要的聖經。也因著這個緣故,宗教改革之後的方言聖經在翻譯的品質上,遠高於過去的方言聖經。
在這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德文與英文的聖經翻譯。馬丁路德在開始宗教改革以後,根據伊拉斯母的希臘文新約聖經刊行本以及當時流通的希伯來文舊約刊行本,在1522年完成了他的德文聖經譯本,也就是今天我們稱為「路德聖經」的最早一版。被稱為「英文聖經之父」的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也根據希臘文新約聖經在1526年完成了英文新約聖經的翻譯,在翻譯的過程當中,丁道爾也曾經參考過路德所翻譯的德文聖經,同時根據希伯來文舊約聖經進行舊約聖經的翻譯直到1535年為止。
【本文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聖經研究),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
我們成了一臺戲
孫越
1980年我應好友陶大偉之邀參加「藝人之家」的團契聚會。那天除了午餐間彼此閒聊之外,還請了當時中原大學校長阮大年博士來傳講信息,他用聖經哥林多前書四章九節講「我們成了一台戲」為題來講道。聽完之後,我突地豁然開朗,彷佛自己找到了在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東西,知道人不是只為自己而活。
其實我算是一個滿自我的人,加之對自己的要求也高,就力爭上游。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我一直很努力,工作表現的機會也多,更不曾有過甚麼失敗的經驗,好像一路都走在別人的前面。我自認為憑著自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易如反掌地,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但演藝工作愈順利,內心卻愈覺著空虛。當我那天聽到阮大年校長所講的信息,發現我個人所想的「成功」還是比較狹隘,原來這個世界還有這麼大的空間值得探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是甚麼?好像在基督信仰裡我卻可以找到答案。
「我們成了一台戲」,這對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是一句比喻的形容,並不是只有演員才演這台戲。任何人都知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想想你我生活在這世界,不正像似一台戲嗎?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只依靠個人去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看不到真正的希望。幾十年來我隨著家人,隨著盲目的眾人,隨處亂拜,但心中仍是常覺虛空。後來讀聖經才知道,耶穌曾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道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1981年8月16日,我在完全清楚基督教義的情形下受浸成為一名基督徒。哥林多前書九章二十三節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今天這個社會,大家都認為只要不違法,怎麼樣做都可以;但我們不能盲從地跟著別人走,需要小心判斷是否所看到的行為或生活模式值得我們跟隨。人家可以做的事情,可能只是追求情慾上的滿足,但是身為一個基督徒,責任就更加重了,我們需要見證上帝的榮耀,神的愛。需要用上帝的憐憫和愛去關心別人的需要,更要以神的愛去愛人!
那時候在拍電影的時候,每次在開鏡前總要擺上一個供桌,擺一些水果、牲畜類的祭品,先每人三支香,拜了之後再開鏡。當我成了基督徒以後,本來覺得心裡有主就好啦,隨和一點沒有甚麼關係。可是在我每日讀經時覺得身為一個基督徒,在日常的生活上應該表明自己的立場。要拜就要拜那耶和華上帝。於是在一次新戲的開拍的場合,按照往例,又是一人三柱香的傳過來;我是男主角,香傳到我手上時,我說:「對不起,我不拿了,因為我是基督徒。」其實說得聲音並不大,可是所有的人都聽到了。導演說:「孫大哥啊,你不怕我們戲不賣錢怎麼辦啊?」我反問他說:「你說我們台灣的電影,每部開拍的戲,是不是只要這麼一燒香,一拜就都賣錢啊。」他又不能答覆我這問題。繼續下來,我告訴他,因為我是一個基督徒,我應該規規矩矩的守住合約,用最誠懇的方式來做我的工作,如果遇到一些困難,就禱告祈求上帝的幫助。
當時那位導演虞勘平,人很好,他也就接受了我的堅持。從那次以後,新戲開拍,他們不但不拿香給我,連吃飯時,大家都會說:「等等,等孫大哥先禱告。」我覺得他們尊重我的信仰,不是因為我是基督徒,或為了基督教而尊重我,而是因為看到了我的行為,而感到信仰基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這個世界需要福音,這個社會要福音,人人需要福音。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那麼這位神是誰呢?神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在沒有造人之先,祂先為我們準備了環境及一切的關係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除了愛神,也要學習彼此相愛。在這個積非成是的環境中,上帝把我們這些基督徒明明列在末後,很多事情人家可以而我們不可做,要我們呈現出像光,像鹽,使人家感受得到。
後來我投入社會公益的活動,百分之百是因為基督信仰的關係。有些人會問我,做了這麼多年公益,年紀也大了,今後是否有其他的計畫安排。當我們成為一個屬神的兒女,我就在禱告中尋求,祂要我成為怎麼樣,我就成為怎麼樣的基督徒。目前我每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晚上陪家人,禮拜天家人一起到教會去參加主日崇拜。現在我們全家都信了主,可說步步都有神的奇妙的恩典。「我想 神把我們使徒明明列在末後,好像定死罪的囚犯;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哥前4:9〉,這是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神把我們使徒明明的列在末後,我們雖不屬於這世界,但我們要進入這世界,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本文作者孫越,曾獲第七屆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及第二十屆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曾任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理事長)
「讀」聖經有那麼難嗎?
丁長勤
渲染宗教典籍的神秘色彩似乎是信仰領域裡的常態。在閱讀這些典籍時,一般總是要求信眾以沐浴更衣,焚香祝禱的心來研讀,期待從中找到「神」的秘語,掌握與神秘世界溝通的契機。因此讀時必字斟句酌,反覆思想,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深怕稍有閃失,就失去那懸在虛空之中,聯繫天堂勝境與滾滾紅塵之間橋樑的蹤跡。如此的閱讀方式,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無怪乎,視讀經為畏途者多有所在,還有人乾脆把讀經轉化為積功德的行為,使本來需要理性的閱讀陷入近乎迷信的泥淖,成了呢喃不知所云。
我們必須說,以戒慎恐懼的態度讀經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在信仰裡面,「虔敬」、「畏懼」是不可少的態度;特別是面對造物主時更需如此。不過單就閱讀這種和心智有關的活動來看,認清典籍存在形式的本質有其必要。基於回歸本質的自省,我們也該問,基督教的《聖經》到底是什麼?
一、 聖經是一本書。既然是一本書,當然要把它當書來讀。在我們許多人看來,《聖經》是「一」本書,但事實上它是六十六本(卷)書的合集;其中有法律、歷史、詩集、書信…等不同文體形式。如能先了解各卷的文體,讀時自能駕輕就熟。再者,凡人著書立說,目的不外把他所見、所聞,或他心中所浮現的意念,用文字明確地表達出來。《聖經》雖是由 神默示寫成;但是 神如果願意讓自己的默示以文字方式呈現,顯然祂認為文字這種傳播媒介,能準確地傳達祂的意思。所以,我們讀時大可放心地「望文生義」,直接從字裡行間去體會 神的心意。
二、 聖經是翻譯的書。它不只是翻譯自其他語文的作品,還是本傳譯 神心意的書;因為作者在將 神有形、無形的默示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也可算是一種翻譯。翻譯貴在傳「真」,保存原文實義,但囿於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們很不容易直接從譯文,完整地了解原文寫作時所處的時空背景。因此,多涉獵神學性或和聖經歷史地理有關的書籍,不但可以幫我們深入理解《聖經》的寫作背景,也可讓我們了解基督教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關係。還有,如果能擁有幾本不同的譯本互相參照,讀起來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三、 聖經是一本好書。當我們得到一本好書,一定會反覆把玩,並有極欲一窺全豹,迫不急待讀完的衝動。但這份對書的熱愛,似乎不容易在讀《聖經》時看到。當然,傳統聖經稍嫌保守的編排、印刷,讓人不易親近是事實;不過長久以來,教會為了體恤一般信徒沒有時間讀《聖經》,而倡導很少份量(通常是幾節,而且是挑著讀)的每日讀經計劃,也會讓人誤以為讀經不過是信徒日課,有讀就好,而忽略了必須在一氣呵成讀完後,信息才會連貫,印象才會深刻。因此建議除了像《詩篇》、《箴言》這類篇章可以獨立的經卷外,聖經中其他的書卷,都應該試著像讀好書般的一次讀完一卷,看看效果如何?
四、 聖經是一本家書。很多人以為《聖經》是宗教上的「政令宣導」,裡面充滿上對下的威權式的要求,令人反感。其實對基督徒而言,《聖經》是天上的父親藉著領受啟示的先知們寫給祂地上兒女的信。寫這信的目的是,幫助地上的兒女認識這位素未謀面的父親個性,明白祂對他們的愛,以及為他們所定的計劃。無論是遙遠傳說中的造物者,或是歷史中神聖威嚴宣告自己聖名的耶和華,或是在兩千年前塵沙飛揚巴勒斯坦土地上生活、行走在眾人中間的耶穌,都不斷地對在世界漂流的遊子發出回家的邀請,盼望人們回到天父的家中,重享愛的團聚。你讀經時,看見這寶貴的訊息了嗎?
只要掌握《聖經》是一本書的原則,讀經習慣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養成:時間充裕時可細讀之,時間緊迫時可速讀之;獨自一人鑽研也可,與眾一同查考也無妨。在家可準備一大字本,長時間閱讀不傷眼;出外可攜一輕便本,隨時有空都可打開來讀。時常讀經,《聖經》裡面的「話」自然會漸漸浸潤我們的生命,豐富我們的生活,經歷不斷成長的喜悅。
【本文作者為中和行道會傳道人】
〈阿美語聖經〉與我
星‧歐拉姆
過去我所讀的聖經都是中文版本,由於學過英文和日文,也可以讀英文和日文版本聖經。但是身為阿美族人,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讀到自己的母語聖經。聖經公會在1997年出版了阿美語新舊約全書》,這個心願終於達成。讀到自己的母語聖經,有什麼樣不一樣的感覺呢?上帝竟然用我的母語向我說話!這讓我內心十分的感動與喜悅。
從聖經翻譯的經驗來舉例來說,約翰福音5:39提到耶穌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阿美語沒有「查考、研究」這種專門詞彙,在翻譯的時候,我們找到一個涵義比較接近的話「mi-kadkad」,意思是從千頭萬緒的事情當中理出非常寶貴的道理,用這個話「kadkad」來表達耶穌所說的「研讀聖經」,這給我很大的激勵。聖經裏有這麼寶貴的話語,激發我們對上帝的話做更深入的探討,才能查知文內所說生命之堂奧。
又如約翰福音14: 6耶穌說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阿美語沒有確定的詞彙可以翻譯,但是可以用淺顯易懂的話來說明耶穌所說的話lalan「道路」、so‘lin
「真理」、’orip「生命」,這也給我很大的激勵,引導我走進翻譯聖經之入門。另外,約翰福音書講到主耶穌「道成肉身」,我們是這樣翻譯成阿美族語:「話變成了人」= mala(變成)-tamdaw(人)-to(了)「變成了人」ko(語助詞) sowal「話」,聽起來可能有點模糊或奇怪。這些具哲學概念神學性的詞彙是很難翻譯的,因為我們沒有這種適宜的詞藻。但是經簡易說明之後,族人可以了解的。
讀創世記第一章時,令我聯想到原住民族類似的創造故事,這給我很大的啟示,上主用各族群的神話顯明祂開天闢地的作為。在出埃及記,我看到上帝站在苦難的選民哪一邊。我們族人在台灣的經歷就是苦難,從荷蘭統治的時代就過著受壓迫的生活。荷蘭人雖然同時從事宣教,但是尚有統治的野心,為了獲取經濟利益。日據時代,原住民的語言被控制,權利被剝奪,後來接管台灣的國民政府也是如此,重蹈覆轍,讓我們失去自主性,自己的語言流失非常嚴重,連名字都要用漢文。出埃及記告知我們,上帝和苦難的人民站在一起。這些故事翻譯成母語,讀來令人非常感動與欣慰。原住民族與以色列百姓有類同的苦難史。
原住民族的語言和其他語言一樣,有多種相異的方言,有時候方言差別很大。例如,阿美語的「帽子」的說法就有三種不同的方言表達,我的家鄉話(中部阿美語)是tamohong。北部地區靠近花蓮市的說法是toper,台東的長濱鄉以南到恆春的說法是kafong。作過民調之後,發現使用tamohong和kafong的人比較多。因此帝王的皇冠,就使用多數人用的說詞,大家可以接受的。本來北部的阿美族和南部的阿美族,在溝通上有很大的困難;後來因為讀習共同的聖經,吟唱一樣的聖詩,並再經過數次的研習與說明,幫助族人了解並保留其他地方多樣的語言,以後大家在溝通上就不再有很大的障礙。這是聖經翻譯重要的助益之一,讓不同地區的人彼此了解,清楚地認識明白別人所要表達的意見與觀點。
原住民的語言也因為聖經翻譯而得以永續保存。在世界歷史上而言,希伯來人的語言原來多次走入瀕臨滅絕的命運,由於希伯來文經典的存在,因而得以延續保有與使用。希伯來語即是猶太人的民族認同與存在之依據。阿美語的新舊約聖經都翻譯好了以後,就有比字典更豐富的詞彙語料。很多阿美族的族語教師在編寫鄉土語言教材的時候,發現本族的語彙不足,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應用;我就建議說:「Fangcalay Cudad〈阿美語聖經〉裡面有用不完的詞彙與詞句,聖經是最好的語庫,裡面的詞彙應該不少於60萬個,可以從裡面挖寶。」因為聖經保存了我們祖先美麗有生命的語言,也承傳了我們的傳統文化。
其實〈阿美語聖經〉很早就開始翻譯了,當時是基督教協同會的宣教師積極投入促成這個重要的事工;不過,早期國民政府強烈建議、強迫我們使用ㄅㄆㄇ注音符號。1957年聖經公會即以注音符號出版第一本阿美語新約的「雅各書」;但是有一些語音實在無法用注音符號標出恰當的語音,於是教會牧長與聖經公會共同討論,決定以後的經文翻譯改成羅馬字來拼音。其實,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是不願意看到用羅馬字拼音的聖經。但是,因應時代的演變和讀者的需要,我們決定使用羅馬字,這也是顧及羅馬字打字的方便性、使用性、國際性。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現在文書出版都已經電腦化。阿美語的聖經用羅馬字,將經文的意義呈現得很清楚,語音也準確。雖然不敢說百分之百都能表達,不過比注音符號好很多,容易拼寫,容易拼音,容易朗讀。
我們很感欣慰的是,目前原住民語聖經翻譯工作,主導者都是自己族群的人。坦白說,原住民的聖經翻譯,人才不夠,所遇到的困難包括專業能力不足,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待加強,又面對經費缺乏…等等。翻譯聖經的人員,不但需要看懂中英文(如學過聖經古典語文更好),自己的族群母語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水準;有些詞彙的翻譯遇到困難時,可以考慮使用外來語。外來語或初創的詞彙不宜使用太多,會帶給讀者困擾。聖經翻譯的主要目的,是要人看懂並能了解上主的話語,減少人讀聖經的障礙。
有人很想知道,究竟翻譯一個原住民語言全部的新舊約聖經,需要多少的經費、多少年才可以完成?這很難說,阿美語聖經開始的時候,負責翻譯的人是協同會的外國宣教師,那時的經費都是協同會支援的;後來聖經公會的前總幹事蔡仁理牧師用心參與協調,支持阿美族將整本聖經翻譯完成,並修訂過去所翻譯的經文。翻譯的經費平常是以節數來計算,除了翻譯所需費用之外,印刷費也很可觀,總經費很難估計。這整個過程斷斷續續,少說也有四十年左右。
教會應該有計畫地栽培原住民的聖經翻譯人才,語言訓練和聖經神學的裝備會影響聖經翻譯的品質。要把上主的話語翻譯成各族的文字,並符合眾人的期待,讓大家可以使用,這其中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與財力。加上原住民的人口不是很多,因此原住民語聖經的翻譯成本相對地也提高,障礙與挑戰也多;不過,宣教是不計成本的,不是嗎?最要緊的是,聖經譯成族群語言之後,教會牧者必須帶動信徒勤練讀習族語聖經,讓上主的靈用族語與信徒說話。透過族群語言文化傳遞上主的真理與福音信息。
以感謝為祭
周榮輝
弟兄姊妹﹕
平安!今天晚上,不曉得你是否有許多憂累煩擾,我也一樣,這邊有這麼可怕的疾病,那邊又在打仗。但今天當我安靜下來,神奇妙的話給我很快的鼓舞和支持,我雖然有點累,但也希望執筆與你們分享,今天我靈修的經文是詩篇116篇,我把它記在下面:
詩篇 116
[1]我愛耶和華,因為他聽了我的聲音和我的懇求。
[2]他既向我側耳,我一生要求告他。
[3]死亡的繩索纏繞我;陰間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難愁苦。
[4]那時,我便求告耶和華的名,說:耶和華啊,求你救我的靈魂!
[5]耶和華有恩惠,有公義;我們的神以憐憫為懷。
[6]耶和華保護愚人;我落到卑微的地步,他救了我。
[7]我的心哪!你要仍歸安樂,因為耶和華用厚恩待你。
[8]主啊,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
[9]我要在耶和華面前行活人之路。
[10]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受了極大的困苦。
[11]我曾急促地說:人都是說謊的!
[12]我拿什麼報答耶和華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
[13]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
[14]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向耶和華還我的願。
[15]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
[16]耶和華啊,我真是你的僕人;我是你的僕人,是你婢女的兒子。你已經解開我的綁索。
[17]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
[18]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經文告訴我,神是聽禱告和賜恩的神,更重要的是,在這樣難過,又充滿憂慮的日子,千萬別忘記要讚美和感謝神,這是力量的源頭,也正是這充滿怨恨不滿的社會的出路,我願與你分享這功課,也願你與我同感一靈,與其他人分享感謝和讚美的話。我把感謝的事,讚美的話寫在下面,如你也有分享,也可寫在後面,並與肢體互相交流,藉此互相鼓勵,提醒!
1. 感謝神讓我們有一班非常忠心的醫護人員,教授和前線員工,也有十多二十位的醫生願意免費幫助因醫護人員調離而需要支援的醫院,讓我從他們身上見到人性的光輝,見到人的無私,誰說香港人一定是銅臭一身!
2. 感謝神讓我的憂與愁能有同路人,雖然我們都怕被傳染,但卻真是同坐一條船,能感到作為香港人的同憂同困,上主,我深信這些困難一定有你的美意!
3. 感謝神,你的聖經給了我安慰,明天早上,請提醒我要以讚美和感謝開始,也要以讚美和感謝結束每一天!
(本文作者為香港信義會蒙恩堂會牧)
讀者回應
連麗華 小姐 ∕高雄市
僅奉獻微薄金錢作為事工的用途,願神祝福你們的事工。
李思瑢 老師∕台北市(天母國中)
☺ 我最欣賞的文章 ─ 《伯利恆之星》,《另類眼光看金錢》
☺ 理由: 引用的經文很好,很實際,想用此文章與一位悲觀的朋友分享,希望可以鼓勵他在此不景氣的大環境中,對自己的安然自在應充滿感恩。你們的季刊內容一直很純正,我想給我的學生閱讀,也想與辦公室的老師們分享,麻煩您多寄一些過來。
許執事 秀朗教會
☺ 我最欣賞的文章 ─《另類眼光看金錢》
☺ 理由: 此篇內容很好我想和多一些會友分享,請問可以影印傳閱嗎?
王俐文 小姐 ∕台北市
☺ 我最欣賞的文章 ─《五十年前的聖誕卡》
☺ 理由: 給同樣在苦難中的人,帶來很大的安慰與感恩。
聖經季刊品質與水準極佳,但本人是無意中在南京東路恩友堂發現,之前並不知有此刊物,故是否能在全台更多的教會或公共場所發放此刊物?
楊容惠 小姐∕桃園市
☺ 我最欣賞的文章 ─《另類眼光看金錢》
☺ 理由: 看完文章後,不會被世俗的過眼雲煙所迷惑,幫助我去思想上主賜給健康的體力,使我有能力工作,並擁有物質享受,才更體會奉獻十分之一飲水思源的意義。
林宛柔 小姐 ∕高雄市
☺ 我最欣賞的文章 ─《五十年前的聖誕卡》
☺ 理由: 帶給我很大的感動與啟示,令人對逆境有另一番更豁達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