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季刊12》第四卷第2期2004年7月

主恩的滋味

編輯 / 徐淑貞

隨著敏督利颱風的肆虐過後,看到自然環境受到人為糟蹋而伴隨來的破壞,我們心中充滿著辛酸與無奈,感覺到人類自以為是的能耐再一次的受到考驗。

在患難中還是要發讚美的聲音,許久以來的屬靈偉人發出如此的由衷讚嘆;遭受災難不但不怨天尤人卻還要再感謝,相信這是人所能經歷的極限。大衛在詩篇中更是反映了痛苦中的頌讚,詩人曾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在亞比米勒前裝瘋,以致被趕出去。事情過後他說出詩篇第三十四篇這樣的話「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這些曾安慰鼓勵了無數陷於苦難中靈魂的詩句,卻竟然是出自於一個最受痛苦熬煉的心腸。

埋首重整家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內省,自問是否盡到為後代子孫保留環境資產的責任。若要發言埋怨,相信很多人一肚子怨氣迫不及待;但試試看吧,將怨氣化為對神的感謝,神的恩典就會在其中顯現。 

聖經的傳遞(8) – 英文聖經的傳遞(4)

彭國瑋

編按:本文承接(期刊11)內文「英文聖經的翻譯(三)」

之前所提及的《修訂標準譯本》、《新標準修訂譯本》、《新美國標準聖經》、《新國際譯本》、《新英王詹姆士譯本》可以說都遵循在丁道爾-詹姆士譯本的傳統當中。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翻譯工作都如此遵循此模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兩個譯本:「《新英文聖經》(New English Bible; NEB)」以及「《現代英文譯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 TEV)」或稱「《佳音聖經》(Good News Bible; GNB)」。

《新英文聖經》於1970年出版,這個譯本毫無疑問是聖經翻譯的一個里程碑。這個譯本的語言完全脫離了丁道爾-詹姆士譯本的傳統,翻譯員採用了非常新鮮而自然的英文,卻不會流於粗鄙俚俗。使得閱讀甚至朗讀這個譯本都成為非常愉悅的感受。這個翻譯的修訂本「《修訂英文聖經》(Revised English Bible; REB)」於1989年出版。修訂主要著眼在翻譯的忠實度與清晰度。但是很可惜,這個修訂在語言的使用上變得非常保守,結果原先新英文聖經在語言上的優點在修訂之後便打了許多的折扣,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美國聖經公會在1966年出版了「《給現代人的佳音》(Good News for Modern Man)」,這是由Robert G. Bratcher在一批聖經翻譯顧問的協助下所完成的新約聖經。這個譯本的特色是採用「通俗文體(common language)」,因此無論母語是英語的讀者、或者是第二外國語的讀者,都可以非常容易地瞭解。另一個特色是採用了「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者「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相對於「形式對等」)的翻譯原則,在保存原文語意的前提之下,靈活的運用英文的表達法。舊約的部分,一個七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翻譯,而整本的「《佳音聖經》(Good News Bible)」於1976年出版。到了1979年,次經的部分也完成翻譯出版。這本《佳音聖經》又被稱為「《現代英文譯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

上述所介紹的譯本都是基督教(新教)方面的成就,而天主教與猶太教在廿世紀也有他們的翻譯貢獻。在1950年,英國的諾克斯(Monsignor Ronald Knox)出版了一本主要根據拉丁武加大,但同時參考了希伯來與希臘原文的英文譯本。1966年,法文版「《耶路撒冷聖經》(La Bible de Jérusalem)」的英文本(The Jerusalem Bible)出版。根據1973年法文本修訂完成出版。1985年,根據法文修訂版的英文「《新耶路撒冷聖經》(The New Jerusalem Bible)」出版。
廿世紀猶太人最重要的聖經英譯本是由猶太出版學社(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出版的「《新猶太譯本》(New Jewish Version)」。這個譯本的出版是分階段完成的。第一部份的律法書(Torah)於1962年出版,而最後一個部分:聖卷(The Writings),於1981年出版。整個翻譯的單行本於1985年出版,定名為Tanakh。 

【本文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聖經研究),現任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

「非核家園」與我

王榮德

上帝的話使我們每日的生活有正確的方向和指引,它可使我們心靈每日更新甦醒。哥林多後書4章7-10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12章9節「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因為我的恩典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這些話給我很大的幫助。每天我們都需要讀、背誦、活在上帝的話裡面。其實人生有許多的學習和挫折,如果有上帝的話語就能履險如夷,這是我過去的幾十年成長的一些經驗。

我舉兩個例子,其中一個例子是有關推動非核家園的努力。從前的國民黨政府為了蓋核能電廠,說了許多謊話欺騙人民,我會得知此事是因為在1991年和2000年兩次的「核四環境影響評估」中,我曾是受邀請的評估委員之一。

1991年那次的「核四環境影響評估」開了四次會,每一次開會之後我心裡都很難過。第一次討論的是「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其中包括「替代方案的可能性」,及「討論過後需由委員們投票決定」,「結論要將正反意見並列呈現」等等。在第二次開會的時候,有些委員關心核能以外的替代方案。但是當時身為會議主席的原子能委員會(簡稱原能會)秘書長不准委員談論此議題。他認為替代方案是屬於另外的「可行性評估」會議之議題,我們的「環境影響評估」會議不需要、也不能談。但這與第一次開始通過程序不符合。又譬如說:像核能先進國美國、蘇聯都曾發生爐心熔毀,台灣如果發生爐心熔毀要如何緊急應變?台電提供的資料對此隻字不提,有委員表示關切,他說這些都不必寫,因為絕不會發生。

本來原能會認為所邀請的委員只有少數會反對興建核四電廠,所以投票的時候一定會通過。開了四次會議之後,他們發現沒把握,於是就宣布散會,以後也不再召開。過一陣子,我在媒體上看到原能會公布核四電廠已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經瞭解,原來原能會另外聘請一批他們認定的所謂專家撰寫評估報告的結論。

這件事我在立委舉辦的公聽會上予以披露時,台電的代表在電視機鏡頭前當場撕毀我們所提供的文件。全國的觀眾卻都不知道事實真相,也不瞭解幕後的一切。還有一次電視記者說要採訪有關我對核四環境影響評估的意見,我講話的樣子電視幫我拍出來,但是播放的內容卻是與我意見相反的話,自從那一次之後我就不看電視了。所以我們觀看所有的媒體都要很小心,因為有許多媒體是很歪曲的。

像這樣虛假的事情很多。我又發現如果很仔細地去探討,幾乎每一個蓋核四的理由和好處都是虛假的。由於最新的研究發現,一般所認為的低劑量游離性輻射,如果長期暴露對健康也有危害。因此,若要要維護所有接觸輻射原料或廢料的工人的健康,必須用比較高的成本來加以處理,相較於其他能源,核電應該沒有比較便宜。

本來我只是一個關心工人健康的職業病醫師,心裡面想,核能電廠的主事者都是優秀的核工人才,他們應該會十分小心地處理核電事宜,即使核電成本比較貴,台灣人花了錢也就算了。後來發現,如果蓋核四電廠需要講這麼多謊話,萬一在安全維護上有任何疏失,台灣地小人稠,後果可是不堪設想,所以我才挺身而出。

這些年當中我寫了很多文章,特別在2000年12月在月旦法學雜誌所刋的「核能風險與替代方案」 有詳盡的解說,為了要蓋核四電廠,從前政府所講都是假的,包括溫室氣體的事情。當然我不隨便講這樣的話,我是用我真名、真姓來寫,因為有主耶穌作後盾。其實,每一座核能電廠的平均使用壽命只有三十到四十年,所留下來的高輻射廢料需要後代的子孫處理數十萬年,該用地可以說幾乎永久廢棄。現代人短暫享受卻要後代子孫長久承擔,實在不合基督徒的做人倫理。

另外一個例子是有一次為了職業病專科醫師的事情,勞保局召開會議。有一位年紀較大但卻非正規醫學系畢業的醫生,是退伍的軍醫,成立了一個職業病醫學會。他主張經過短期訓練即可核發專科醫師的證照。由於職業病診斷牽涉雇主勞工權益至鉅,有可能還得上法院,我覺得非有正規訓練不可,不可輕易放行。

為此他在會議中罵了我30分鐘,我一直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坐在那裡,如果我能撐得下去,一些不好的、不應該的事可能就不會輕易通過。當時我真的是很軟弱,很想站起來走出去就不管他了。但是如果那個時候我繼續軟弱,那就沒有辦法阻止不正當、不好的事。

上帝的話真的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篇119篇105節)。所以我也求上帝幫助我,在許多開會的時候能夠站在主的真道上,來協助我說應當說的話,作正確的決策。 

作者有關「非核家園」的其他文章,請參看以下網址:http://isa.fhl.net

【本文作者現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兼院長,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聖經》與名畫 – 當神的話語與人的藝術結合 …

何恭上

開始研究「聖經名畫」,那是我應資深報人黃仁先生的邀請,開闢「名畫欣賞」專欄介紹,想來快三十年了;當時在台灣購買外國畫冊困難,也沒有專書可供參考,由於條件不如,自身卻更加執著與好強,一頭往不知底洞的地方鑽去。後來能夠柳暗花明,陸續出版「聖經名畫」系列叢書,實在是靠興趣,恆心,堅持,耐心的個性使然。

名畫之所以為名畫,是因為出於大師手筆,而且流芳百世,至今人們還百看不厭,越看越感動。當然,聖經名畫給人的感動更是刻骨銘心,其中有幾幅所畫的是《聖經》中的某個章節,驚瞥之下,那份心靈的悸動與震撼,絕對不是文字的描述可以表達。

像《創世記》19章,描寫住在所多瑪城的義人羅得,那是人類無法想像,而且不合情理的故事。但當我在巴黎羅浮宮看見「羅得與其女兒」名畫時,覺得天底下哪有那麼輕佻的父親,對女兒如此非禮。雖然後來看到那麼多藝術家選擇此主題作為畫作,但當我寫《舊約聖經名畫》時,心中還猶豫著這段是否可以發表出來。

書出版後,我央託洪範出版社葉社長拿兩本請教他的同學 – 聖經公會總幹事賴俊明牧師。賴牧師一句話安定了我的忐忑:「這是聖經上《創世記》十九章記載的內容,又不是何先生要那些畫家畫的。」其實,人類還是人類,上帝造人有好人也有壞人,上帝認為好人縱使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還是該放條生路給他去,有時候並不合情理,也無法獲得人類認同,但是不是比死路一條要好呢?

看了這麼多聖經名畫,有幾幅畫的細節總在我腦海縈繞不已。像《新約》中的耶穌受難事件,很多畫家畫過。當我們看電影「受難記」時,感覺許多畫面角度、衣著和氣氛都似曾相識,就是這原理。

有一幅畫,畫出基督背著十字架,在苦路艱難行走時,汗珠、淚水、塵灰交雜…,甚至筋疲力竭、視眼不清。而在路旁看此人間慘狀的婦人掏出自己的手帕,要幫基督擦去汗水與灰塵,沒想到手帕卻印上基督苦路上的面貌!很多藝術家畫此情節入木三分;我對這段故事的名畫,更是愛不釋手,經常看了又看,感同身受。

此外,還有林布蘭特的「主在何方」,畫出清晨時刻,主化身為園丁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然後馬利亞向園丁問道:「我的主在哪兒?」這種如夢似幻的晨光,強調那吃驚的臉,何其感動!林布蘭特不但畫出情節,也畫出了氣氛。

《聖經》實在是永恆的經典,沒有接觸時以為它只是基督徒上教堂時必讀的「經書」,但當我以名畫角度再度研究《聖經》時,才知道它的博大與精深。《舊約》和《新約》各有不少名畫可以解讀經文內容,讀者往往可以藉從畫家筆下的名畫,把聖經文字圖象化,這也幫助了我對《聖經》的瞭解更具體深刻。

不過有些經文還是難以圖畫展現,像《聖經》裡的《詩篇》,更是無法言喻的偉大經典,因為它不像《創世記》或四福音等有連續性的闡述,而是一篇篇像抒情詩一般。深深感覺《詩篇》的經文是人類信望愛的抒情,內中的感情流露真摯,語言豐富。在人生百態的經歷中,我們都能找到相對可解讀情緒的詩篇;它不啻是情緒低潮時的安慰,也是歡欣快樂時的歡呼。這些優美的詩歌,使我在讀經時,擁有自我遐想的無限空間。我個人認為是詩人所寫過最完美的靈修與祈禱指南;它實在是人類最佳情緒的抒解,更是每個人可以自我構築心目中最美的畫面。 

編按:何先生雖然還不是基督徒,但其對聖經的瞭解與鑽研,用心頗深,其體會甚至勝過有些基督徒。他對聖經公會的事工亦非常支持。本會所出版的《新舊約名畫聖經》,即是由何先生編著圖畫說明部分。

【本文作者為藝術圖書公司發行人。編著有《舊約新約聖經名畫》、《使徒與殉道者》、《聖經外典》《聖經文學》、《啟示錄》等一系列聖經名畫相關圖書。】

保羅行蹤:土耳其、愛琴海 的探索

徐文宗

此次我們藉由聖經公會所舉辦的初代教會及保羅使徒行蹤查考十二天之旅,走過初代教會時啟示錄所提的七間教會及保羅11年(主後46-57年)間曾三次傳道走過的教會及地域,在聖經公會賴俊明牧師領隊下,經由當地的嚮導及聖經公會翻譯顧問彭國瑋博士的詳細解說與實地察看,親自體驗保羅在土耳其傳道的部份行程並拍照一窺究竟。

保羅第一次傳道約在主後46-48年,保羅和巴拿巴受安提阿教會差派,從安提阿出發,坐船往西先到巴拿巴的故鄉塞浦路斯島,再往北到別加及加拉太省各地。行程中曾在別加講道(徒十四:25)。

別加位於安大利亞市北郊17公里處,也是著名的希臘、羅馬古蹟,現存兩座希臘城門圓塔,雖然僅存一半,卻已成為它的標式景物。希臘城門高73公尺有兩個半栱門形對稱,經多次地震及戰爭被火燒,雖已廢一半然其雄偉仍可見歷史遺跡。

別加現仍保有羅馬時期所建的古城,其中羅馬浴室、市集大道、神殿、教堂等依然可見。羅馬浴室設更衣室、有陶瓦水管之蒸汽設備、浴池邊設有河神、獅子石像非常講究、建噴泉供夏季人民涼水用、運動場長234公尺寬34公尺容14000人、西元2世紀半建劇院保存最完整,可容15000人坐位,中間由一個走道隔開分成兩半圓形,亦可做為競技場有放走獸獅子的洞口保持完整壯觀、神殿受地震毀壞,只剩下石柱林立,有127根石柱大道環繞,其中36根有精緻雕刻、教堂亦有地下洞會堂是基督徒密秘聚會場所,雖經回教統治數百年,其中基督教崇拜各項雕刻畫像部份仍保持完整可見、市集大道有商店林立長300公尺中央有2公尺寬的下水道可說是生命之路,尤其是夏天可供水對居民格外重視。

保羅第二次傳道約在主後50-52年,從安提阿出發,走陸路往西經過加拉太各地,到特羅亞時領受異象前往馬其頓省(徒十六:6-12)。此次旅程可以說是一大突破,保羅的傳道從亞洲前進到歐洲,涵蓋馬其頓和希臘一帶。他在回程時曾首度造訪以弗所,但未多做停留(徒十八:18-22)。他前往耶路撒冷問安,隨後回到安提阿。

保羅在特羅亞停留七天曾講道至半夜,少年猶推古從三樓掉下死而復活(徒二十:6-12)。特羅亞位於特洛伊城的南邊一個港口稱特羅亞港,面對著愛琴海、保羅曾在此港口坐船經愛琴海到對岸尼亞波利5-12天行程。亦曾從此坐船沿愛琴海到古城亞朔,到米推利亞它是往希臘、歐洲航運必經之地。可惜特羅亞因多次地震現場已是一片廢墟,只見到通廊,水道系統及當時做貿易商店的遺址。

保羅第三次傳道約在主後53-57年,此次旅程依然從安提阿出發,主要是在以弗所停留了約三年,但由於宣教的成功反遭亞狄米神的神龕製造業者敵對,最後不得不離開。保羅離開以弗所曾再度造訪特羅亞,繼續往西前往馬其頓省和希臘一帶,後來他定意往耶路撒冷去,途中經過亞朔,米推利尼和米利都。保羅在米利都的時候,心中掛念以弗所教會,曾打發人去請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前來,勸勉他們(徒二十:18-34)。保羅在耶路撒冷遭到猶太人逼迫被關,解送到凱撒利亞,沒有機會回到安提阿。

為了擺脫猶太人的糾纏,保羅上告羅馬皇帝,遂以囚犯的身份被解到羅馬。從凱撒利亞到羅馬,保羅還是一路傳福音,所以有人將之視為第四次傳道旅程。

亞朔位在特羅亞南端沿岸的一個商用港口,保羅亦曾在此塔船經愛琴海往對岸馬其頓的尼亞波利港。在此仍保有雅典娜的神廟。

米利都港位在以弗所南方的一個港都,主前四世紀是愛琴海岸地區大港,有米利都港都之稱。如今歷經2400年河流的沖積,距海已有三、四公里遠,米利都已不再是岸邊港都了。

經過這次探訪與查證我們覺得,總算比數年來座在教會聽牧師查考聖經或憑空想像描繪來得直接有印象。盼望有宣教使命的兄姐有機會親自走一回,經歷當年先知們傳福音的辛苦,對保羅使徒們熱衷愛主傳福音的精神,有更深的體會,相信對教會服事事工上必有激勵作用。 

【本文作者為傳道人,現為雙連教會會友,目前全心投入教會愛網義工服事與台神學院學習生活。】

尋訪以弗所

趙家瑋

在今年三月22日以前,「以弗所」對我的意義,僅止於使徒行傳裏一個跟保羅有關的地名,或是啟示錄中七個教會之一(印象還不是太好,因為主耶穌責備過它)。我對以弗所從未抱持什麼期待與幻想,然而因緣際會走訪土耳其,使我竟也腳踏了這個使徒保羅與約翰曾經停留的古城。

以弗所城自1869年開挖至今頗有成就,又經重建、整理的相當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管保護地之一。它位於今日土耳其的西南方,靠近愛琴海。自古以來靠海的地方總是具有戰略位置,因此主前十一世紀第一批希臘人上岸前,以弗所已經有人居住。至於「以弗所」這個名字的由來,導遊是說當一群亞馬遜女戰士攻下這個地方後,就以其首領之名來稱呼這個地方。學者們不盡同意,也有人說這個名字與神明有關。無論如何,名字的爭議只凸顯出一項事實:這個城的確大有歷史。

講到歷史,這個地方的確是層層歷史交疊起來的。主前546年波斯人統治之前,以弗所屬於里底亞(Lydia)人;主前334年被亞歷山大大帝納入版圖。現今挖掘出的以弗所城樣貌,是主前289年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黎西馬克斯(Lysimachus)的傑作。

以弗所不是今日才擠滿遊客。主前七世紀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亞底米神廟,為以弗所吸引了許多前來朝拜的遊客,商業因此茂盛。亞底米女神胸前有許多圓形墜物,象徵生殖,她原本是安那托利亞的本土女神,希臘人來了之後賦名為亞底米(Artemis)。考古顯示這個神廟長115公尺,寬55公尺,據記載其中有127根圓形巨柱,高19公尺。

然而我們卻沒瞥見這個讓以弗所聞名世界的神廟。原因很簡單,在歷史歲月中,此地因地震的損壞與戰爭的毀滅,那裏只剩下一根立起的柱子,和散落各處的石塊。考古出土的器物有一部份被英國人帶回去,剩下的放在以弗所博物館裏。不過,這一切仍無減於我們第一眼看見以弗所古城時,情不自禁地驚嘆。

這座城建於兩山之間的低谷,面向大海。我們從地勢較高的入口進入,走上最熱鬧、大理石塊鋪成的克里特斯大街(Curetes Street)。順著地勢往下看,兩旁散立的希臘羅馬式飾柱、大理石材堆砌成的拱門入口、浮雕碎塊與缺陷雕像以及遠處宏偉矗立的塞爾瑟斯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門面,保羅實在進了一個富裕之城。

住在這城裏的人,縱然沒有夜店,也絕不無聊。可容納24000座席的表演廳可以舉辦演講會、音樂會,供政府官員開會;既然以商業著稱就一定有佔地廣大的市集廣場;古羅馬人好享受舉世皆知,豪華大浴池裏已經有蒸汽室的設備。最稀奇的是排排坐的公廁,想當然爾那時家裏沒有抽水馬桶,去公廁應是一大享受(有流動清水沖走排泄物,所以不必擔心氣味的問題),還兼跟旁人串門子。

克里特斯大街兩旁還有上層階級的住戶、地板鑲嵌馬賽克裝飾的精品店、獻給羅馬皇帝哈德良的神廟、特拉前噴泉,想像一下當時人潮在這裏生活走動的熱鬧景象,恐怕也不會輸給今日的台北市。

讓遊客殺了不少底片的,是大街盡頭的塞爾瑟斯圖書館的一片門面。主後二世紀一位羅馬官員為了紀念父親塞爾瑟斯,就在亡父的墳墓上蓋了這座圖書館,大門旁原本嵌立四個雕像,基座上各以希臘文刻著:智慧、知識、命運和德行。要知道當時書本得來不易(不是蒲草紙就是羊皮卷),所以我猜擁有知識的感覺大概跟擁有權力或財富一樣美好。

圖書館旁邊有一個像是矮門的建築,導遊說那是通往附近一家妓院的秘密通道,還壞壞地笑說,想像一下有些男人跟太太說要來圖書館,結果卻進了這個密道 …。

人類殫精竭慮、能放在一城裏的偉大建築,我們都看的差不多了,還不忘趁空把一堆堆的遺跡照相起來。此時太陽已經西斜,然而我仍在迫切期待,頻頻詢問保羅差點出事的大劇院在哪裡。

走回圖書館前順勢轉彎的大路,一眼就能瞧見這宏偉的建築。半圓形的大劇院依山而建,主前第三世紀開始動工,陸陸續續一直建到主後第二世紀,可容納二萬五千人,書上說以弗所闔城的人每年都在這裡舉行市民大會。古代沒有麥克風、擴音器這種東西,然而當導遊站在地面舞台上講話時,任何一個座位都聽的很清楚。

劇院正前方三路交會,其中一條通向當時的港口,我想像當年人潮從這些路上擁擠過來,叫嚷喧天,連不明所以的人也跟著激動揮拳;底米丟帶頭煽動暴亂,跟保羅在一起的該猶和亞里達古已經被暴民挾持進入劇院,保羅本想跟著進去,但被門徒勸阻下來,他心急如焚。眼看這場暴動一發不可收拾,幸好城裡的書記官一番智言,暫時平緩了這場暴亂,否則不出人命,也要遭致羅馬當局嚴格的審查。

太陽以極快的速度往地平線滑落,整個大劇院只剩德國團員和我們。他們在觀眾席上坐好,一位年長者在舞台上開始朗誦,其間有幾次眾團員把手舉起,齊聲喊出同一句話。畢竟這裡是劇院,到此作個表演並不為過。待他們朗誦完畢,我們還給予熱烈掌聲。後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高聲朗誦的是使徒行傳第19章,保羅遭遇暴動那一幕。

剩下不多的時間,我們一行人依照先前的計畫,要在這裡做一件事 — 唱詩歌。由於團員大部分是五十歲以上慣用台語的長者,所以我們選了一首台語頌讚詩「咱著來吟詩」,作為拜訪以弗所的句點。

咱著來吟詩 吟詩讚美耶和華
著出大歡喜的聲
讚美拯救咱的石磐
咱一起到主的面前
感謝恩典
感謝恩典 讚美

天色微暗,導遊催促趕快上車,我匆匆跑到對面地勢較高的地方,想把劇院全景照下來。晚風寒涼,碩大的遺跡矗立在那,頗有蒼涼的味道;正前方通往海港的大道荒煙漫草,石塊堆疊,由於港口淤積,早在鄂圖曼帝國時期這個城就被廢棄了。

我回頭再望向山間的以弗所,古城的光榮已逝,萬人俯伏的亞底米女神不知何在,但與保羅同信一主的遊人,還會在此緬懷聖徒典範,繼續歌唱基督永存的榮耀。 

【本文作者為前聖經公會總幹事秘書,現任聖經研讀本編輯同工。】